《黑神话:悟空》艺术展揭幕 展出珍稀原画与手办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游戏艺术走进国家级美术馆:一场关于《黑神话:悟空》的视觉盛宴
最近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搞了件大事儿——他们把整个美术馆都”黑神话”了!没错,就是那个让无数游戏迷翘首以盼的《黑神话:悟空》。这事儿可太新鲜了,要知道这可是国家级重点美术馆头一回给一个游戏单独办展览,名字叫”黑神铸炼”,听着就带感。
走进展厅,第一眼就能看见满墙的原画,足足400多幅!游戏科学这帮人可真是下了血本,把游戏从构思到成型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摊开来给你看。最让人唏嘘的是已故画家关良先生的两张原画也在这里展出,看着那些笔触,仿佛能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对西游题材的热爱。游戏团队特意把这些画作放在显眼位置,大概是想说:我们可不是凭空瞎编,是有文化传承的!
转过一个拐角,200多件实体展品简直让人眼花缭乱。那些精细到头发丝儿的手办,孙悟空的金箍棒在灯光下闪着寒光,猪八戒的钉耙每个齿都分明可见。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趴在玻璃柜前看了快半小时,嘴里还念念有词:”这纹理,这细节,买爆!”旁边的工作人员笑着说这些都是限量版,市面上根本买不到。
最绝的是展览把敦煌壁画、老版小人书这些传统文化宝贝和游戏设定放在一起对比。你能一眼看出来游戏里那个妖气冲天的场景,灵感就来自敦煌某个角落里已经褪色的壁画;孙悟空某个战斗姿势,跟七八十年代连环画里画的一模一样。有个带着孩子来的爸爸指着展板说:”你看,游戏里这个妖怪,跟你爷爷那会儿看的西游记绘本里长得差不多!”
展厅中间专门辟了块区域,摆着各种稀奇古怪的西游主题桌游。几个大学生模样的游客正在试玩一款取经主题的策略游戏,笑得前仰后合。墙上投影着游戏实机画面,那条预告片里出现过的白龙,鳞片在光影下泛着青蓝色的光,围观的人群里不时发出”哇”的惊叹声。
二楼拐角处有个不起眼的显示屏,循环播放着游戏制作团队的采访。主创说他们花了四年时间重走玄奘取经路,去新疆看雅丹地貌,在山西研究古建筑,就为了在游戏里还原最真实的感觉。有个片段是他们在敦煌临摹壁画时,发现某个菩萨的衣纹特别适合做成游戏里BOSS的战甲设计。
最热闹的要数互动区,排队的人拐了好几个弯。原来是可以穿戴动作捕捉设备,亲自扮演孙悟空挥动金箍棒。有个小姑娘戴着传感器手环,对着大屏幕笨拙地比划着,结果游戏里的悟空一个跟头翻出十万八千里,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她爸爸在旁边拿着手机狂拍,说要把视频发给爷爷奶奶看。
我在出口处的留言板上看到条有趣的留言:”本以为就是个游戏宣传,没想到上了堂传统文化课。”确实,这个展览妙就妙在它既没把游戏捧上天,也没把传统文化供上神坛,而是让两者自然交融。那些驻足在原画前临摹的美院学生,围着文物展柜讨论的爷孙俩,举着手机拍手办的年轻情侣,每个人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兴奋点。
美术馆的保安大叔跟我说,自从展览开幕,来参观的年轻人比平时多了好几倍。”以前都是些老头老太来看国画展览,现在可好,天天有穿COS服的小年轻来打卡。”他指着墙上禁止触摸的标识无奈地说,”得时刻盯着,那些手办太逼真了,总有人想摸一把。”
临走时我注意到,美术馆的纪念品商店居然破天荒地卖起了游戏周边。印着游戏LOGO的帆布包、妖怪造型的书签,销量居然比传统的文房四宝还好。收银员笑着说:”这几天光卖这些就忙不过来,有些家长买回去说是给孩子当奖励,结果自己先玩起来了。”
这场展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另一种可能——它不必正襟危坐地待在博物馆里,也可以变成年轻人手机里的游戏角色,变成社交媒体上疯传的酷炫视频。当四百年前的西游记遇见次世代的游戏引擎,产生的火花足以点亮整座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