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小子》:武林中的幽默寓言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漓江畔的刀光剑影与儿女情长:重看《少林小子》里的江湖寓言
1984年的桂林山水间,张鑫炎导演带着《少林寺》原班人马,拍出了一部不太一样的功夫片。当李连杰饰演的三龙从竹筏上腾空而起,武当剑与少林棍在漓江的晨雾中交错,观众突然发现——原来武侠电影还能这么拍。
记得片中那个令人捧腹的桥段吗?黄秋燕饰演的凤姑娘提着竹篮走过吊桥,三龙故意摇晃绳索,结果反被练过轻功的姑娘戏弄得落水。这个看似嬉闹的场景,藏着真功夫——黄秋燕当年是全国武术冠军,那段在晃动的竹桥上如履平地的身段,可不是吊威亚能拍出来的效果。导演张鑫炎后来在访谈里说,当时剧组在漓江取景,演员们都是真打实斗,”连水花溅起的角度都要反复拍十几条”。
李连杰那时才21岁,刚拍完《少林寺》就带着膝盖重伤进组。有场戏需要他从五米高的崖壁跳入江中,这个旱鸭子硬是在寒冬里拍了八遍。剧组老师傅现在还记得,小伙子每次从水里爬上来,嘴唇都冻紫了,还笑着比划棍法动作。这种玩命般的敬业精神,后来成了香港动作片的行业标杆。成龙在自传里就提过,80年代香港武行都把《少林小子》的拍摄花絮当教材看。
电影里”龙鲍两家”的设定特别有意思。鲍家三姐妹使武当剑,龙家三兄弟练少林棍,两家老爷子一个用铁扇一个使烟袋锅,连兵器都透着生活气息。最精彩的莫过于厨房大战那场戏,擀面杖、蒸笼、炒勺全成了兵器,黄秋燕饰演的二凤甚至能用筷子夹住飞来的暗器。这些设计打破了传统功夫片的肃杀感,后来徐克拍《新龙门客栈》里金镶玉的沙漠客栈打斗,多少有点这个味道。
要说影片最超前的,还是它对”武侠”的理解。当倭寇来袭时,龙鲍两家放下恩怨联手抗敌的段落,没有刻意煽情,反而穿插着不少笑料。比如三龙把敌人引进蜂窝阵,自己却第一个被蜇得满脸包。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比后来那些苦大仇深的武侠片高明得多。王家卫拍《一代宗师》时专门研究过这个片子,他说张鑫炎把”止戈为武”的哲学藏在了喜剧外壳里。
当年在桂林阳朔拍摄时,当地村民天天围着看热闹。有场竹林大战的戏,剧组原本准备了道具竹子,结果武术指导发现真竹子打起来效果更好,就带着演员们实打实地劈断了上百根毛竹。现在去漓江旅游,还能找到几处取景地,当地导游会指着某棵老榕树说:”瞧见没?当年李连杰就在这树杈上使过连环腿。”
这片子当年在香港上映时有个趣闻。午夜场散场后,有观众学着电影里的招式在街上比划,结果引来了警察。第二天报纸登出新闻,标题是《少林小子引发街头武术热》,成了最好的宣传。这种银幕内外交织的江湖气,现在很难再看到了。
三十多年后再看《少林小子》,会发现它藏着不少惊喜。比如片中三凤用糯米团子当暗器的设计,后来在《东成西就》里被演绎成”毒苹果”;龙老爷子说”功夫不是打打杀杀”的台词,在《叶问》系列里变成了”功夫是修身养性”。这些穿越时光的呼应,证明好电影就像漓江的水,看着清浅,实则深流暗涌。
4月12日晚上,当电影频道的片头音乐响起时,不妨留意下片中那个长镜头:朝阳从漓江东岸升起,江面上一叶扁舟划过,船头少年收棍而立。这个没有特效的瞬间,记录了中国武侠电影最本真的模样——就像导演张鑫炎常说的:”真正的功夫片,打的不是招式,是山河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