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还》: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20元全国农村9月3日免费放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电影《生还》定于2025年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上映,由长影时代传媒、岩上影业、湖北联影创艺文化传媒等公司联合出品。作为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献礼之作,该片被定位为首部全景式展现东北抗联斗争历程的电影。影片根据抗联女兵的真实回忆录改编,以写实且沉浸式的非典型战争片风格,通过一位十二岁女战士李童的视角,描绘了抗联战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生存与战斗,旨在让观众深刻体会并传承东北抗联精神。
在电影市场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生还》并未选择常规的商业发行路径,而是推出了一套被业界称为“组合拳”的创新发行策略。其首要举措是实行超低统一结算票价,这在中国电影行业尚属先例。自影片上映之日起,数字2D版本在全国范围内的票房结算价格统一设定为每人次二十元。这一做法彻底打破了以往根据城市消费水平将市场划分为A、B、C类并设定不同最低票价(通常C类城市最低票价也在三十五元左右)的分级体系。导演高群书对此表示,此举的核心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观众的观影经济门槛,确保这部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作品能够被更广泛的人群观看,尤其是那些对票价较为敏感的群体。他进一步指出,这亦是对中小成本影片实行票价分级制的一种有益探索,试图在商业回报与社会效益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
与超低票价策略并行的是另一项开创性举措——全国农村同步免费放映。在影片于城市院线正式上映的同一日,即9月3日,制作方和发行方将协同相关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启动大规模的免费流动放映活动。这意味着农村观众无需等待,即可与城市观众同步观赏到这部新片。这种“城乡同步、公益先行”的模式,在中国电影市场发行史上尚属首次尝试。它超越了单纯的市场行为,鲜明地体现了公益惠民和文化下乡的政策导向,旨在弥补城乡之间的文化消费差距,让长期处于商业放映网络边缘的农村群众,能够平等地享受到主流的文化产品,参与共同的历史记忆建构。
高群书导演在阐述创作初衷时反复强调,拍摄《生还》并非以盈利为首要目标。他更关注的是如何通过电影这一大众媒介,有效地向当代社会,特别是年轻一代,传递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铭记民族英雄的牺牲与奉献。他认为,对于东北抗联这类题材,需要进行“新的开掘”,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事件的简单复述或战争场面的宏大渲染。影片力图通过极度写实的手法,还原历史场景,聚焦于个体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命体验与精神世界,从而与今天的年轻人展开对话,探讨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抗联战士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绝境中依然保持不屈的斗志。这种对历史深处人性光辉与精神力量的挖掘,使得《生还》超越了传统战争片的类型框架。
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层面来看,《生还》及其配套的发行策略承载着多重意义。首先,它旨在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履行电影作为文化载体传承历史、塑造价值观的社会功能。通过讲述东北抗联的故事,影片试图激活一段共同记忆,强化国家认同和历史责任感。其次,面向农村的免费放映活动,直接为当下的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优质内容,用光影艺术传递人文关怀与社会温暖,有助于凝聚基层社区的情感共识。最后,这套“超低票价+农村免费”的组合模式,本身也是对现有电影发行放映体系的一次冲击与反思。它挑战了唯票房论的成功标准,探索了电影在商业属性之外,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为实现文化产品的更广泛、更公平覆盖提供了新的思路。
因此,电影《生还》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历史战争的影片,更是一次融艺术创作、历史教育、公益实践与市场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传播活动。它通过主动降低商业门槛、扩大覆盖范围的方式,努力践行其纪念历史、教育公众的核心使命。这一尝试的成功与否,不仅关乎影片本身的影响力,也可能为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处理类似具有重大历史或社会意义的项目,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在娱乐至上的市场环境中,《生还》及其背后的创作与发行团队,展现了一种回归电影本真价值——记录时代、启迪思想、温润心灵——的自觉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