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达拉》:援疆故事 银幕绽放

《阿克达拉》:援疆故事 银幕绽放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戈壁滩上的白色诗篇:《阿克达拉》如何用棉花讲述中国故事
六月的烈日炙烤着新疆广袤的戈壁,银幕上李雪健饰演的老援疆人正弯着腰在棉田里检查滴灌设备,汗水顺着他古铜色的皱纹滑落,渗进这片他耕耘了三十年的土地。这个镜头来自即将在6月21日全国上映的电影《阿克达拉》,哈萨克语中意为”白色的原野”——那些在阳光下泛着银光的棉田,正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视觉符号。
《阿克达拉》:援疆故事 银幕绽放-1
改编自”五个一工程”获奖小说《援疆干部》的这部影片,用两代人的生命轨迹串起了新疆棉花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史。老戏骨李雪健塑造的第一代援疆人形象,让观众看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群带着简陋农具、顶着风沙开荒的开拓者。有个细节特别打动人:他饰演的角色总把破了洞的解放鞋用棉线反复缝补,却把组织上配发的崭新胶鞋留给了当地少数民族青年。这种近乎执拗的节俭与慷慨,正是那个年代援疆人的精神写照。
而吴军饰演的新一代援疆干部,面对的则是完全不同的挑战。影片中有场戏令人印象深刻:当他推广新型采棉机时,遭遇老棉农的强烈抵触。老人扯着嗓子喊”机器能比人手更懂棉花吗”,年轻干部不急不恼,带着大家在棉田里做了个有趣的对比实验——同一块地,一半人工采摘,一半机器作业,最后比谁摘得更干净、更高效。这个充满生活智慧的桥段,把产业升级中的观念碰撞拍得妙趣横生。
《阿克达拉》:援疆故事 银幕绽放-2
导演张忠在福建点映会上特别提到,他刻意避免把这部电影拍成说教味浓重的”主旋律”。影片中杜少杰饰演的哈萨克族姑娘阿依古丽,就是这种艺术处理的典型。她不是符号化的少数民族角色,而是个会偷偷用抖音直播卖棉花、为了学汉语闹出笑话的鲜活人物。有场戏她教援疆干部跳黑走马,结果对方笨手笨脚踩到她裙子,两人笑作一团的场景,让观众看到了超越民族的青春共鸣。
影片的镜头语言确实充满诗意。天山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用航拍呈现了令人震撼的视觉对比:开篇是黄沙漫卷的荒原,随着剧情推进,镜头下的土地逐渐被整齐的棉田覆盖,最终变成望不到边的白色海洋。这种变迁不仅是地理景观的改变,更是几代人青春热血的物化呈现。在新疆点映时,有位老援疆人看到棉田喷灌系统在夕阳下形成彩虹的画面,突然就红了眼眶——他说这让他想起1982年他们用脸盆端水浇苗的往事。
《阿克达拉》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把宏大叙事藏在细小的生活褶皱里。比如吴军角色办公室里那盆始终养不活的绿萝,随着剧情发展竟然在维吾尔族大妈送的土陶花盆里抽出了新芽;又比如李雪健总爱去的那个小饭馆,墙上照片从黑白变成彩色,记录着老板祖孙三代的成长。这些看似随意的闲笔,让”民族团结””边疆发展”这些大词有了可触摸的温度。
目前影片已在六个省区市进行了点映,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在不同地区,观众被打动的点各不相同。广东观众对电商助农的情节特别有共鸣,陕西观众则对”西迁精神”的呼应反应热烈。这种地域性的共情差异,恰恰说明这部电影成功找到了时代精神的普遍触点。当银幕上出现现代化棉纺厂里各族工人一起打包棉花的镜头时,无论哪个城市的观众席都会响起掌声——这是对平凡劳动者最朴素的致敬。
散场时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很有意思:”原来新疆棉被的故事这么热血””是啊,比超级英雄电影带劲多了”。这或许就是《阿克达拉》最珍贵的价值:它让观众发现,那些真实发生在祖国边疆的奋斗史诗,本就闪耀着比虚构传奇更动人的光芒。6月21日,不妨去电影院看看这片”白色原野”上,如何绽放出超越民族与时代的人性之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槽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oodiancao.com/4020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