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电影:吸引年轻一代的传统艺术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水袖甩进银幕:戏曲电影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老戏骨
最近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龙凤呈祥》《霸王别姬》这些戏曲电影居然排进了热门场次,票卖得比某些商业片还快。这可不是偶然现象——有个叫”京剧电影工程”的项目闷声干了十多年,把《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这些经典剧目都搬上了银幕,光是参与演出的京剧演员就从二十出头到八十多岁都有。更绝的是,现在年轻人也开始买账了,影院里能看到不少举着手机拍谢幕的00后。
这事儿要是搁在1905年,估计能把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拍摄团队吓一跳。当年谭鑫培老先生在镜头前唱京剧,摄影机就傻愣愣地杵在那儿记录,跟现在景区里拍旅游纪念照一个路数。后来梅兰芳拍《生死恨》算是开了点窍,知道该打灯光找角度了,但本质上还是把舞台表演原封不动塞进胶片里。就像现在有些直播戏曲的,镜头永远卡在观众席第三排,连演员的睫毛都看不清。
转机出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记得越剧版《红楼梦》吗?王文娟演的林黛玉在电影里真跑到大观园外景地去了,镜头还会突然给个手帕特写,上面绣的梅花都能数清有几瓣。这种拍法在当时简直离经叛道——老戏迷觉得破坏了戏曲的”规矩”,但年轻人突然发现,原来咿咿呀呀的唱段配上电影剪辑,居然能看懂宝黛吵架的心理活动了。
要说真正的破圈,还得看最近几年的操作。《白蛇传·情》里白素贞和小青水漫金山那场戏,电影特效做出的滔天巨浪里,演员照样踩着戏曲的锣鼓点走圆场。最绝的是白娘子哭许仙那段,镜头怼脸拍时眼妆都没花,眼泪在眼眶里转了三圈才落下——这种”哀而不伤”的劲儿,把戏曲的含蓄美学和电影的情感冲击揉得严丝合缝。
不过玩特效也得有分寸。去年有部新编京剧电影,非要给老生加段威亚飞天的戏,结果弹幕全在吐槽”这是钢铁侠唱西皮二黄吧”。尚长荣老爷子演《廉吏于成龙》就聪明多了,用投影幕布打出贪官污吏的鬼影,既保留了戏曲”一桌二椅”的写意,又让现代观众直观看到清官的心理挣扎。
现在戏曲电影导演都明白个道理:技术是调料,戏曲才是主菜。就像《安国夫人》里梁红玉擂战鼓的戏,电影用环绕声把鼓点做成心跳效果,但演员手上的云手、踏步全是正宗京剧范儿。有大学生在豆瓣评论说:”本来冲着特效去的,结果被唱腔圈粉了。”这大概就是最成功的跨界——用电影的糖衣,包裹着戏曲的良药。
当然也有翻车的。某地方剧种改编电影非要加偶像明星,结果老戏迷嫌”没韵味”,年轻人嫌”不够帅”,两头不讨好。倒是昆曲电影《牡丹亭》在B站直播时,特意保留了演员勒头吊眉的化妆过程,弹幕里全是”原来戏曲妆要化三小时””这个贴片子手法太治愈了”——年轻人不是不喜欢传统,他们只是需要个看得懂的入口。
最近有部京剧电影在抖音上火了,原因是用了”子弹时间”拍武生旋子。360度慢镜头里,靠旗的飘带、厚底靴的起落全都纤毫毕现,配的却是《野狼disco》 remix版锣鼓经。评论区吵翻了天,但点赞最高的留言说:”至少让我记住了京剧武戏有多牛。”你看,戏曲电影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先把你骗进影院,剩下的就交给老祖宗传下来的真功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