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十四岁》备案: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未满十四岁》这部电影最近在国家电影局的公示名单里冒头了,编剧陈夏露的名字后面跟着”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这个来头不小的出品方,光是这个组合就够让人琢磨半天了。这片子备案日期是今年5月14号,但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它要碰的题材——未成年人犯罪,这话题在国产片里可不多见,更别说还是检察院亲自下场拍的。
先说说这个编剧陈夏露,她可不是光会写本子的笔杆子,这次居然还要和万迪一起扛导演的活儿。我翻了下资料,发现她以前参与过《扫黑·决战》的剧本,那片子把官商勾结的黑幕撕得血淋淋的,这次转到未成年人犯罪领域,估计也轻省不到哪去。最高检影视中心这几年出手的《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都是硬货,这次把镜头对准十四岁以下的犯罪群体,摆明了要往现实题材的深水区里扎。
故事的主角梁雯月是个挺有意思的设定,阳东区检察院未检部的副主任,还是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这角色一上来就带着双重身份冲突——既是维护法律公正的检察官,又是个要为丈夫奔走的妻子。她丈夫是个律师,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卷进刑事案件被拘了,这情节设计得够狠的。你想啊,平时在法庭上义正言辞的检察官,突然得为了自家人的清白到处找证据,这种身份倒转会爆出多少戏剧火花?
更绝的是编剧把两条线拧成了一股绳。梁雯月查着查着丈夫的案子,就摸到了一桩未成年人犯罪的边儿。我猜这里头肯定有某种勾连,说不定她丈夫接的案子就和某个未成年嫌疑人有关?这种案中案的设计,让电影还没开拍就透着股悬疑味儿。而且未检检察官查案肯定和普通刑警不一样,得兼顾法律惩戒和教育挽救,这种专业细节要是拍好了绝对能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未成年人犯罪这个雷区,我查了查最近的司法案例。现在刑法修正案把刑责年龄都下调到十二岁了,但真碰上十四五岁的孩子犯事,怎么判怎么教永远是个难题。电影要是敢拍那种偷手机捅死人的真实案例,或者把校园霸凌导致严重后果的案子搬上银幕,那冲击力可比虚构的警匪片强多了。特别是现在短视频里动不动就冒出几个”未成年小混混”的新闻,这片子要是能揭开这些孩子背后的家庭问题、社会诱因,那可比单纯展示犯罪过程有意义得多。
梁雯月这个孕妇检察官的设定也耐人寻味。怀孕本来该是人生最柔软的时段,她却要面对最尖锐的社会矛盾。我都能想象出那些画面——挺着肚子去少管所提审少年犯,在丈夫被拘和胎儿胎动之间辗转难眠。这种生理上的脆弱感和职业要求的强硬态度形成的反差,搞好了能成为全片最打动人的情感线。
最高检这次亲自操刀,估计会在专业度上较真。就像《底线》里展现的法院日常,《未满十四岁》很可能会曝光不少未检工作的内幕——比如社会调查员怎么评估涉案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附条件不起诉到底怎么操作,还有那个争议不断的”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这些在法律圈吵翻天的议题,要是能通过具体案例呈现出来,绝对能引发观众讨论。
现在唯一担心的是尺度把握。未成年人犯罪题材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轻飘飘地美化成”一时糊涂”,要么血淋淋地渲染暴力细节。从编剧前作来看,《扫黑·决战》里拆迁引发的群体事件就拍得相当生猛,这次涉及更敏感的未成年群体,怎么既保持现实冲击力又不越界,估计是创作团队最头疼的事。
说到这个,我突然想起前阵子那个13岁男孩杀害4岁女童的案子。电影要是敢触碰这类极端案例,把加害者和受害者两个家庭的双重悲剧拍出来,再穿插司法系统面对”小恶魔”时的无力感,那这片子的社会意义就远超娱乐价值了。不过最高检出品的片子,最后八成还是会落在司法改革和权益保护上,就像预告片里可能会有的那句台词:”惩罚不是目的,救赎才是未检工作的意义。”
现在电影还没开机,光看这个剧情框架就已经能脑补出好多名场面了。比如检察官在少管所审讯室和未成年嫌疑人对峙,结果发现对方是自己同学的孩子;或者查案过程中突然胎动,不得不中断审讯去医院。这些职业和私生活的碰撞点,要是处理得好,完全可能成就下一个类似《沉默的真相》那样的爆款。
说实话,国产影视圈太久没出现像《少年犯》那样直面未成年人犯罪的硬核作品了。这次最高检带着专业背景入场,又有擅长现实题材的编剧坐镇,《未满十四岁》说不定真能撕开这个社会伤疤,让更多人关注到那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小大人”们。毕竟在摄像头遍布的今天,那些未达刑责年龄的暴力视频,可比任何编剧写的剧情都更让人心惊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