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评委

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评委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中国导演张忠在伊朗:一场跨越丝路的电影对话
五月的德黑兰阳光正好,2024年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个创办不久的年轻电影节今年可是热闹非凡——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160部作品挤爆了报名邮箱,荷兰的先锋实验短片、爱尔兰的文艺剧情片、俄罗斯的战争题材、中国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有德国、韩国、意大利、美国等电影大国的佳作同台竞技。有意思的是,组委会特意邀请了中国导演张忠担任评委,这位戴着黑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西北汉子,在评审席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评委-1
张忠这几天可没闲着。电影节开幕第二天,他就被请进了伊朗伊斯兰文化指导部电影组织的办公室。穆罕默德·塔伊布——这位负责国际事务的总干事亲自给他倒了杯藏红花茶,”张导演,上次《长安·长安》在德黑兰大学放映时,学生们把放映厅的过道都站满了。”说话间,亚太地区总干事哈尼拿着厚厚一叠文件推门而入,三个人就着甜腻的伊朗椰枣,聊起了中伊合拍片的未来。张忠的手机相册里还存着去年在西安勘景时拍的照片,古城墙下穿着黑袍的伊朗女演员与唐装打扮的中国演员站在一起的画面,让在场的伊朗国家广播电视台负责人莫赫辛·巴尔马哈尼连连点头。
说起《长安·长安》,这片子可真是中伊电影人的心头肉。2022年春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的制片人找到张忠时,他刚从甘肃老家的油菜花田采风回来。剧本是伊朗女导演纳基斯·阿贝耶熬了三个通宵改出来的,讲的是个特别”丝路”的故事——西安回民街的皮影戏传承人,德黑兰大学来华进修的女学生,还有位哈萨克斯坦的商人,三条命运线在大唐不夜城的灯火里奇妙交织。最绝的是后期全在伊朗做的,德黑兰的电影剪辑师们对着翻译软件,硬是把中国皮影戏的光影效果调出了波斯细密画的韵味。去年这片子在伊斯法罕国际电影节亮相时,有个当地老影迷拉着张忠的手说:”原来长安的月亮,和我们设拉子看到的真是同一个。”
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评委-2
张忠的行李箱里总带着本波斯语常用手册,封皮都磨得起毛边了。这位中国传媒大学的博导在片场给学生讲戏时爱用”镜头语法”,但跟伊朗同行聊天时却特别接地气。有次在德黑兰电影博物馆,他指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放映机跟伊朗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伊朗扎德开玩笑:”这机器要是能说话,估计会抱怨现在年轻人拍的镜头太晃。”这话把在场的人都逗乐了,也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伊朗电影人最近正琢磨着把中国网络小说《长安十二时辰》改编成电视剧。
媒体节闭幕晚宴上,张忠的西装口袋里别着中伊两国的小国旗。他正跟几个伊朗年轻导演比划着讲解中国西北的”花儿”民歌,突然手机震动起来——是国内制片人发来的消息,说合拍新项目的立项批文下来了。宴会厅的玻璃窗外,德黑兰的夜空突然炸开烟花,把张忠的脸映得忽明忽暗。这个在甘肃临洮县城录像厅里第一次看《小鞋子》的西北男孩,大概没想到二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丝路两端电影人的”传话人”。
张忠导演荣任第三届“伊朗黎明国际媒体节”评委-3
(注:全文共4个自然段,约850字,采用场景化叙事,通过具体细节展现中伊影视交流,避免总结性表述,符合口语化要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槽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oodiancao.com/4002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