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剧本研讨活动在京圆满举办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一场关于《铁原》的头脑风暴:剧本研讨会上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3月30日的北京,春寒料峭中,中国电影资料馆里却热闹非凡。电影《铁原》的剧本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各路电影界大咖、军事专家和政府官员齐聚一堂,为这部即将开拍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出谋划策。
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陆亮一上来就给剧组吃了颗定心丸:”希望电影能够顺利拍摄,早日与观众见面。”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的分量可不轻。要知道,这种主旋律题材的电影,能得到主管部门的明确支持,对剧组来说就像是拿到了”通行证”。
军事专家罗援的发言直接把大家带回了1951年的朝鲜战场。他详细解读了铁原阻击战的战略意义,说到激动处,声音都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63军官兵用血肉之躯挡住了美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这场阻击战对整个战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场的人都能感受到,他说的不仅是历史,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北京传新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晓新透露,这个研讨会标志着电影正式进入实质创作阶段。他说这话时,眼睛一直盯着桌上的剧本,那神情就像在打量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剧本研讨会是影片成功的关键节点,”他顿了顿,”我们得把基础打牢了。”
编剧汪海林说起创作过程时,会议室突然安静了下来。他提到为了还原历史,团队查阅了大量史料,采访了多位老兵。”我们不仅要呈现战争场面,更要展现当时人的精神状态,”汪海林说着翻开笔记本,”比如有个细节,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后方送来的炒面被雨水泡发了,他们就着雨水吃……”这个细节让在场不少人红了眼眶。
赵宁宇导演的发言则轻松了不少。他夸剧本基础扎实,但也不忘提建议:”可以适当加点儿幽默元素,让角色更鲜活。战争中的小幽默往往最打动人。”说着还举了个例子,引得大家会心一笑。
沈亢编剧的关注点很特别,他重点分析了剧本的人物层次和”双高潮”结构。”这种结构处理得好会很出彩,但对拍摄要求极高,”他转向导演高群书,”老高,你这回可得做好吃苦的准备了。”高群书笑着点头,那表情既像是接受挑战,又像是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喇培康的总结最为精炼,他用16个字概括剧本:”主题突出、内涵丰富、人物鲜活、感染力强。”说到最后,他还特意强调:”希望这部片子能成为经典佳作。”这话听着像是期许,又像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会议从早上九点一直开到下午,中间连午饭都是简单的工作餐。但没人抱怨,反倒是一个比一个投入。制片人刘树森后来私下说:”这种讨论强度,比拍戏还累人。”但累归累,收获也是实实在在的。
散会时,天色已晚。出品方代表张逸松站在门口送别各位专家,嘴里不停说着”感谢宝贵意见”。有工作人员小声嘀咕:”这下剧本又得改不少。”张逸松听见了,转头笑道:”改得好才能拍得好嘛!”
这场研讨会不像普通会议那样正式,倒像是一群热爱电影的人凑在一起头脑风暴。有人激情澎湃地讲述历史,有人冷静分析剧本结构,还有人惦记着拍摄时的实际困难。但不管说什么,最终都落在一个点上——怎么把《铁原》拍成一部真正的好电影。
走出资料馆大门,三月的晚风带着丝丝凉意。但参会的人们心里都热乎乎的,因为他们知道,今天讨论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未来银幕上的闪光点。而《铁原》这个故事,注定要用电影的方式,让更多人记住那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