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HD1080P/3.3G-MP4」独家资源上线阿里网盘完整/加长版国语中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中国家庭的手语遇上法国电影的影子:蒋勤勤和张婧仪怎么把“翻拍争议”演成了自己的故事
5月17日上映的《独一无二》有点意思。这片子刚放完片尾字幕,我后排就有观众嘀咕:”这不就是中国版的《贝利叶一家》吗?”结果没过两天,导演王沐的采访就上了热搜——他承认灵感确实来自那部法国电影,但坚持说”我们拍的是地道的中国故事”。这话听着耳熟,让我想起去年奥斯卡得主《健听女孩》被扒出和《贝利叶一家》同根同源时,好莱坞也是这么解释的。
王沐导演在采访里说得挺实在。他说2019年正和法国版权方谈合作那会儿,自己已经吭哧吭哧写了小半年剧本大纲。最逗的是,他团队刚把分场梗概整理好,那边《健听女孩》就拿奖了。这感觉就像你正琢磨着要给旧房子搞装修,突然发现邻居家用同样户型拿了室内设计大奖。不过导演显然没被吓住,他镜头下的听障家庭完全长着中国面孔——父亲是修车铺老师傅,母亲在菜市场有个固定摊位,女儿备战高考的习题册堆得比灶台还高。
蒋勤勤这次演聋哑母亲真豁出去了。有个细节特戳人:她发现女儿偷偷在手机里存了音乐学院招生简章,急得把炒菜铲子摔得咣当响,手语打得像要冒火星子。张婧仪演的女儿也绝,明明能说话偏要跟着比手语,母女吵架时四只手在空气里划拉出的弧度,比任何台词都带劲。这哪是简单的母女矛盾啊,根本是两个世代女性在用手掌撕扯命运——母亲想用残缺的耳朵守护女儿”完整”的人生,女儿却觉得母亲的世界根本不需要被”修复”。
说到本土化改编,电影里那些中国式人情世故简直能当社会学教材。比如社区干部来送残疾人补助金那段,父亲一边摆手拒绝一边把残疾证往抽屉最里层塞,那种混合着自尊与窘迫的表情,法国版里绝对找不着。还有女儿在音乐教室外徘徊时,背景音里永远飘着隔壁补习班的英语听力,这种魔幻现实感只有经历过高考工厂的孩子才懂。就连听障父母用手语”说”的土味情话,都带着北方方言特有的颗粒感。
这片子上映后,我学手语的朋友圈突然热闹起来。有个在法国留学的姑娘发动态说:”在里昂电影院看《贝利叶一家》时哭得隐形眼镜移位,现在看《独一无二》又哭湿两包纸巾——但两种哭法完全不同。”她这话挺耐人寻味,法国版里女儿唱《远走高飞》时观众是为自由精神鼓掌,中国版里女儿弹《茉莉花》时全场都在摸纸巾。文化基因这东西,真不是换个演员翻拍就能移植的。
现在想想挺有意思,《健听女孩》拿奥斯卡那年,正好赶上国内艺术院校扩招特殊学生。而《独一无二》上映这个月,教育部刚发布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电影里女儿撕掉的不是录取通知书,是整个社会对”残缺”的认知标签。当张婧仪站在校园歌手大赛舞台上,突然转身对着观众席比手语歌词时,镜头扫过台下那些突然安静下来的年轻面孔——这场景比任何口号都更能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