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如初见》:平视视角打造类型新局,口碑攀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五个年轻人的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沉浮
那一年,北京城里的炮声刚停不久,五个年轻人踏上了去往日本的轮船。梁乡站在甲板上,望着渐渐远去的海岸线,手里攥着父亲临行前塞给他的那块玉佩。这位清宗室出身的贵公子,此刻还不知道自己即将卷入怎样的历史漩涡。
镜头一转,东京士官学校的训练场上,杨凯之正和日本教官据理力争。这个来自南方的革命志士,眼睛里总是燃着一团火。他会在深夜偷偷传阅《民报》,会在宿舍里低声哼唱《猛回头》。而另一边,李人骏正一丝不苟地擦拭着新式步枪,这位新军出身的年轻人相信,强军才能救国。
剧中最动人的一幕,是谢菽红在东京街头第一次剪掉长发。这位开文堂家的二小姐,手指微微发抖,却坚定地剪断了那根象征封建礼教的长辫。剪刀”咔嚓”声里,仿佛能听见一个旧时代碎裂的声音。她后来在日记里写道:”今日断发,如断枷锁。”
服装组真是下了苦功夫。梁乡刚到日本时穿的还是绣着暗纹的绸缎马褂,三个月后就换成了立领学生装。道具组连一个铜纽扣都没放过——留学生们制服上的纽扣,确实和当年东京振武学校的藏品一模一样。有场戏是吴天白在雨中奔跑,他脚上那双沾满泥水的皮靴,正是1905年日本陆军配发的制式军靴。
历史顾问贾英华说,剧中那个”掷茭定生死”的细节让他印象深刻。在审判革命党人的场景里,官员真的用古代占卜用的茭杯来决定犯人生死。这种荒诞又真实的细节,把那个腐朽时代的荒谬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最喜欢的是剧组对光线的处理。在表现宫廷戏时用的是昏黄的烛光,而在日本校园里则用明亮的自然光。有场戏是五个人在樱花树下争论救国之道,阳光透过花瓣在他们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暗示着他们未来分道扬镳的命运。
随着剧情推进,五个人的命运开始天差地别。梁乡回国后被迫卷入保皇派的阴谋,有场戏是他穿着朝服跪在慈禧面前,镜头从大殿高处俯拍,把他拍得像棋盘上的一粒棋子。而此时的杨凯之正在广州策划起义,昏暗的油灯下,他在地图上画出的红线,就像血管一样蜿蜒。
剧集播出后,有个细节在微博上炸开了锅:谢菽红参加游行时,旗袍开衩的高度变化。从最初严严实实的及踝长裙,到后来露出小腿的改良旗袍,这个渐变过程被观众做成动图疯传。有人说:”看见她的裙角飞扬,就像看见一个时代在转身。”
抖音上最火的是李人骏练枪的片段。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擦枪的偏执,他对着靶子念叨”再准一点”的执拗,让无数观众破防。有军事迷发现,他拆卸步枪的动作和1908年日本陆军操典上的图示分毫不差。
当剧情发展到武昌起义时,镜头语言突然变得凌厉起来。快速剪辑的枪火、摇晃的跟拍镜头、突然的静音处理,把那个历史性夜晚的混乱与热血拍得让人喘不过气。特别是吴天白中弹倒下的慢镜头,鲜血在黑白画面上洇开的样子,像极了一幅水墨画。
现在想想,这部剧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把历史人物拍成教科书里的铅字。我们看到的是会为失恋喝醉的梁乡,是怕打雷的谢菽红,是偷偷想家的杨凯之。当这些有血有肉的年轻人被抛进历史的绞肉机,那些教科书上的大事件突然就有了温度。
有个镜头我记到现在:五个人刚回国时在码头合影,背景里是冒着黑烟的英国轮船。十年后,同样的码头,活下来的人再次相聚,背景变成了飘扬的革命旗帜。他们沉默地看着那张泛黄的照片,谁都没提那些永远缺席的人。这时候镜头慢慢推近,观众才发现梁乡的手一直在摩挲口袋里那块碎成两半的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