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渊》:悬疑故事中的正义创新

《光·渊》:悬疑故事中的正义创新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光·渊》:当碎花裙遇上零度共情者
那个穿碎花裙的小女孩蹲在墙角数蚂蚁的时候,谁也没想到三天后她会成为失踪人口档案里的一张照片。骆为昭把现场勘查报告摔在桌上,纸页散开露出女孩书包上贴着的草莓贴纸——这个细节让整个刑侦大队办公室突然安静下来。《光·渊》里这样的瞬间特别多,就像突然按了暂停键,让你不得不盯着那个草莓贴纸看,心想这玩意儿到底怎么就成了破案线索。
《光·渊》:悬疑故事中的正义创新-1
新元文明253年的城市天际线闪着蓝光,全息投影广告在写字楼之间跳来跳去。我头回看见裴溯穿着三件套西装站在基因检测中心门口,身后大屏幕正在循环播放”零度共情者筛查公益广告”,就觉得这剧要搞事情。果然下一秒镜头就切到快递站,某个被标记为”潜在反社会倾向”的配送员正在往包裹里塞带血的美工刀——这年头连快递都要开盲盒了是吧?
说真的,刚开始我也被”零度共情者”这个设定唬住了。基因检测报告上飘红的数据条,新闻里专家争论”犯罪基因论”的嘴脸,还有街头突然拦住行人要求做共情测试的志愿者,搞得跟生化危机前传似的。但看着看着就发现,编剧压根没打算讨论”变态杀人魔是不是天生”这种老套命题。第五集那个把被害人做成”艺术品”的画家,档案里明晃晃写着”共情指数满分”,反而是在福利院长大的”高危人群”裴溯,会记得给证人小姐姐带热牛奶。
骆为昭有句台词特别戳人,他教育新人时说:”告诉孩子小心坏人没错,但不能让他们觉得穿碎花裙是罪过。”这话当时就把我说愣了。想想看啊,我们现实生活里多少人在干这种事——地铁骚扰案出来就教女生别穿短裙,儿童性侵案发生就怪家长没看紧孩子。《光·渊》里那个失踪女孩的妈妈,抱着女儿最爱的碎花裙坐在审讯室,镜头给到她颤抖的手指头,指甲缝里还留着找孩子时蹭上的墙灰。这时候谁要是敢说”都怪你给小孩穿这么花哨”,估计观众能隔着屏幕把编剧骂上热搜。
说到破案过程,可太有意思了。传统刑侦剧不都爱搞什么DNA比对、监控追踪嘛,《光·渊》偏不。有场戏是裴溯站在被害人卧室,突然伸手摸书架上的灰尘分布,然后跟发现新大陆似的说:”这人最近在读《小王子》。”骆为昭翻个白眼:”所以凶手是狐狸?”结果你猜怎么着?真让他们顺着《小王子》里”驯养”的概念逮着了嫌疑人。这种破案路子,比那些拿高科技装备晃人眼的剧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我最爱看裴溯和骆为昭在路边摊吃烧烤的戏。油腻腻的折叠桌上摆着基因检测报告,裴溯用竹签指着某个数据说:”按这个算法,我该把你当猎物。”骆为昭抢过烤腰子往他嘴里塞:”闭嘴吧,你的共情能力全用在跟我抢肉上了。”霓虹灯照在这俩人身上,背后是正在播放”零度共情者社会危害论”的商场大屏——这画面绝了,比什么大道理都有说服力。
有个案子特别瘆人,凶手专门绑架在生日当天穿红鞋子的女孩。结案时发现这变态小时候因为穿错鞋被校园暴力过,弹幕里立刻分成两派:有人说”原生家庭背锅”,有人骂”洗白犯罪分子”。这时候剧情神来一笔,让受害者家属站出来说:”我女儿爱漂亮有什么错?”直接把话题从”犯罪动机”扭转到”受害者权益”上。这操作太高级了,比那些非要给凶手搞苦情回忆杀的剧强十八条街。
看到后来我算是明白了,《光·渊》压根不是在讲”基因决定善恶”,而是在问:当整个社会都拿着基因检测报告贴标签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预防犯罪,还是在制造新的受害者?就像那个总在出现的意象——碎花裙飘在铁丝网上,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共情者收容中心”。你说这裙子到底是证据,是凶器,还是某个小女孩再也没机会穿出去的普通衣服?
最后一集有场戏看得我起鸡皮疙瘩。破获大案后,裴溯站在天台上把那些基因报告一张张烧掉,纸灰飘到楼下幼儿园的沙坑里。小朋友以为是雪花,蹦蹦跳跳地伸手去接。这时候镜头慢慢推近,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穿着和失踪案受害者同款的碎花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槽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oodiancao.com/4023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