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达拉》上映:李雪健沉稳演绎援疆精神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戈壁滩上的生命诗篇:《阿克达拉》里那些让人眼眶发热的瞬间
听说张忠导演又要出新片了,这次他把镜头对准了新疆那片辽阔的土地。记得去年在电影资料馆看他的《归途》时,那种粗粝中带着温情的镜头语言就特别打动人。这回他带着李雪健、吴军这帮实力派,要给我们讲两代援疆人的故事,光是想想就觉得有戏。
张忠这次可不是单打独斗,西尔扎提·亚合甫给他当监制。这位维吾尔族导演的《远去的牧歌》我看过,镜头里的新疆美得让人心颤。他俩搭档,一个擅长写实,一个精通民族美学,这组合就像电影里要表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情谊一样——互补。
李雪健老师演老一辈援疆人,这选角太对味了。想起他在《焦裕禄》里那个佝偻着腰在盐碱地里走的背影,这次估计又得赚足观众眼泪。吴军演新一代援疆干部,预告片里看他顶着风沙在棉田里跟老乡比划着说什么,那种着急又认真的劲儿特别真实。还有杜少杰他们演的边疆建设者,光是剧照里那张被晒得黝黑的脸,就写着故事。
电影改编自《援疆干部》,这小说拿过”五个一工程”奖。但张忠没打算拍成说教片,从放出来的片段看,他把重点放在了”人”身上。有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李雪健蹲在地头,手里攥着把土,远处是望不到边的戈壁,他眼神里那种倔强,比什么豪言壮语都有力量。
吴军那条线更有意思。预告片里有个片段,他演的年轻干部跟当地老乡因为种棉花的事儿争执,急得直挠头。后来画面一转,他居然跟着少数民族大姐学起了跳舞,笨手笨脚的样子逗得全场大笑。这种细节比直接喊”民族团结”口号高明多了。
最震撼的是那些航拍镜头。金黄棉田像地毯一样铺到天边,收割机开过扬起棉絮,在夕阳里像下了场雪。张忠很会拍这种有诗意的劳动场面,既不美化苦难,也不刻意卖惨。有个画面是暴雨冲毁了刚种下的棉苗,李雪健和吴军两代人并排站在泥水里,谁都没说话,但那种心照不宣的坚持,看得人鼻子发酸。
西尔扎提的审美在这片子里特别明显。婚礼那场戏,汉族干部和少数民族群众围着篝火跳舞,镜头从星空俯拍下去,红衣绿裙转成彩色漩涡,配着冬不拉的弦音,美得不像话。但下一秒就切到吴军蹲在帐篷里写家书,信纸上滴的不知道是眼泪还是汗水。这种对比太戳心了。
电影定档6月21日,正好是新疆棉田开始结铃的时节。金鸡奖”多彩民族”单元展映时,有观众说这片子”像一首写给边疆的情诗”。我倒觉得它更像是一封家书,记录着那些把青春种在戈壁滩上的人。海报上李雪健站在C位,背后是奔跑的各族孩子,这个构图很有意思——老一辈撑起一片天,为的不就是孩子们能在这片土地上自由奔跑吗?
现在太多主旋律电影拍得跟工作报告似的,《阿克达拉》难得在既有家国情怀,又透着人间烟火气。听说为了拍棉田四季,剧组跟着援疆干部在新疆住了一年。这种笨功夫现在很少人愿意下了,但好电影不就得这么磨出来吗?6月上映时正好是毕业季,年轻人都该去看看——不是去看什么”崇高理想”,就去看看那些在平凡日子里活出分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