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困牛山》百度云网盘加长版国语中字迅雷资源「BD1280P/3.9G-MKV」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山,那些人,那些永远不能忘记的瞬间
“砰!”一声枪响划破了困牛山的寂静。银幕上,年轻的红军战士小陈捂着流血的胳膊,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紧追不舍的敌军,又望了望不远处惊恐万分的村民。他的眼神从痛苦到决绝,只用了不到三秒钟。”排长,你们先走!”他猛地转身,朝着相反的方向跑去,枪声很快淹没在雨幕中……
这是电影《浴血困牛山》里最让我揪心的一个镜头。说实话,看电影前我根本不知道”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这段历史。直到银幕上出现”本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字样,我才意识到,80多年前,在贵州石阡县那个叫困牛山的地方,真的发生过这样悲壮的故事。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甘溪遭遇国民党军围剿。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红18师52团400余名战士将敌军引向困牛山。子弹打光了,刺刀拼弯了,最后被逼到悬崖边时,他们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震惊的选择——宁死不当俘虏,宁死也不伤及被敌军驱赶在前面的老百姓。100多名红军战士纵身跳下70多米高的悬崖,鲜血染红了山涧的溪水。
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戳心。红军连长在跳崖前,把唯一的一块银元塞给了躲在岩石后面的放牛娃。”娃儿,帮我交给组织,这是我的党费。”这个情节不是编剧杜撰的,而是来自幸存者后代的口述。当时有个叫陈世荣的小战士,因为被藤蔓挂住奇迹生还,后来他总说:”战友们不是跳下去的,是向着太阳扑过去的。”
剧组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专门回到石阡县取景。导演赵建平说,他们在悬崖边拍摄时,当地老人指着某处说:”当年红军就是从这儿跳的。”所有人瞬间就沉默了。编剧柳建伟更是在资料堆里泡了三年,光是走访幸存者家属就跑了二十多趟。”有个老太太今年102岁了,她父亲当年亲眼目睹红军跳崖。老人家说,那些红军娃娃好多看着比她父亲还小。”
90岁的郑立冰老战士观影时一直在抹眼泪。银幕上出现白刃战画面时,他突然挺直了佝偻的背:”就是这样!刺刀见红的时候,谁喊疼谁就是孬种!”看到红军战士手挽手跳崖的镜头,老人家的假牙都在打颤:”这些娃儿…这些娃儿…”
最让我震撼的是电影对”人性光辉”的刻画。没有刻意煽情,就是朴实地呈现抉择瞬间——子弹横飞的山路上,红军战士把最后半壶水让给俘虏的国民党伤兵;被炮火掀翻的民房里,大娘把热红薯塞给小战士,转头就被流弹击中;悬崖边上,十几个满脸血污的年轻面孔相视一笑,手拉着手唱起《国际歌》…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的专家说得对,这不是简单的”不怕死”,而是知道为什么去死的信仰。
影片结尾处,镜头缓缓掠过如今的困牛山。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无名野花开得正艳。字幕显示:2025年,甘溪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被列为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我忽然想起采访中赵导说的话:”我们拍这部电影,不是要观众记住导演编剧是谁,而是希望人们知道,在那座山上,曾经有过那样一群年轻人。”
走出影院时,我发现好几个观众在擦眼睛。有个穿校服的男生问他爸爸:”那些红军哥哥要是活到现在,该有多少岁了啊?”这个问题,让所有听到的人都愣住了。是啊,如果他们能活到白发苍苍,能看到今天的好日子,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