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开幕,张勇手、吴军鼎力支持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光影里的青春: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如何点燃少年梦
5月17日的北京青年宫格外热闹。下午三点整,随着大屏幕上亮起”青春志·爱国情”六个大字,第二十一届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正式拉开帷幕。这个由共青团中央主管的电影节,已经默默陪伴了无数青少年二十一个年头。
开场播放的回顾视频里,我注意到几个特别动人的画面——去年电影节期间,一群初中生在露天影院仰着头看《我和我的祖国》时眼睛里闪烁的光;郊区学校的孩子们第一次摸到专业摄影机时小心翼翼又兴奋的神情;还有青少年原创影片大赛颁奖礼上,获奖少年紧紧攥着奖状的手指关节都发白了。这些细节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视频里提到的”过去一年50多场活动”突然变得具体起来。
颁奖环节总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今年青少年原创影片大赛收到了300多部投稿,最后30多部作品分获各类奖项。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上台领优秀影片奖时,话筒高度没调好,她踮着脚说的那句”我想用镜头记录下爷爷奶奶种玉米的样子”,让台下响起特别热烈的掌声。而《我,就是风!》《同学们好》《你是我的冠军》这三部获得优秀儿童影片奖的作品,据说都是从真实校园故事取材的。
91岁的老艺术家张勇手老师被搀扶着上台颁奖时,现场所有人都站了起来。老爷子说话慢但特别有力:”我像你们这么大时,看电影要步行二十里地。现在你们拿起手机就能拍电影,多幸福啊!”站在他旁边的国家一级演员吴军接过话茬,说起自己第一次接触表演就是在中学话剧社,惹得台下几个戏剧社的学生直点头。这种跨越代际的对话,莫名让人鼻子发酸。
新一届电影节的安排看起来更丰富了。除了常规的影片征集和公益放映,今年新增的”影视教育体验营”特别吸引人——听说要带孩子们实地参观电影制片厂,还能亲手试试配音和剪辑。组委会的老师介绍说,他们特意把理论讲座和实践操作串成完整链条,”要让孩子们知道好电影是怎么从无到有诞生的”。
启动仪式的设计很有巧思。当嘉宾们把手按在那些胶片造型的装置上,大屏幕突然裂开似的,蹦出历届电影节的精彩片段,最后定格在”第二十一届”几个立体字上。我旁边坐着的媒体同行小声嘀咕:”这效果做得比某些商业电影节还用心。”
散场时遇到两个中学生模样的志愿者,他们正小心地收拾着嘉宾签到处的电影元素装饰。”我们学校影视社去年拍的微电影就是在这个电影节拿的创意奖,”戴眼镜的男生告诉我,”今年我们要挑战纪录片了。”他的同伴补充说,最期待的是下周开始的公益展映环节,因为能见到平时商业院线根本不会排片的儿童电影。
看着陆续离开的观众,突然意识到这个没有明星红毯的电影节,可能正悄悄改变着某些孩子的人生轨迹。那些在黑暗中发光的银幕,那些被镜头定格的青春,或许就在某个瞬间,让一个少年找到了表达自我的方式。就像张勇手老师说的,中国电影的未来,谁知道会不会就从这里起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