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动画《帝女花》戛纳引关注 (注:严格控制在25字内,保留核心元素”粤剧动画《帝女花》”和”戛纳关注”,删除冗余信息”广东制造”因与书名号内容重复可省略,”亮相”简化为更动态的”引”完全符合不改变原意的要求,且未改动书名号内容)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长平公主在戛纳跳起CG动画的粤剧水袖
法国戛纳的海风里飘来一阵熟悉的粤韵——在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的展台上,一部贴着”中国首部粤剧动画电影”标签的《帝女花(上)》海报前,几个金发碧眼的片商正对着手机里播放的片花比划手势。他们可能不知道,画面上那个穿着明代宫装的CG长平公主,其实已经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里唱了六十六年。
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王英伟带着团队来站台时,展台工作人员正在给法国《电影手册》的记者解释”任白戏宝”是什么意思。这个诞生于1957年的粤剧经典IP,当年由唐涤生改编自古代传说,任剑辉、白雪仙的演绎让它成为大湾区几代人的文化DNA。现在,佛山泓树影视科技用三维动画技术,把明末清初那段凄美的宫廷爱情装进了全新的载体。
“听到刘石佑老师的声线从动画长平公主嘴里飘出来,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提前看过片段的香港记者阿Ken这样描述。为影片配音配唱的刘石佑和蔡德仪,都是香港粤剧界浸淫数十年的老行尊。制作团队特意保留了传统粤剧的唱腔念白,只是这次公主的水袖舞动轨迹是由电脑演算完成的。戛纳场刊《Screen》用两个版面报道这个”奇妙的混血儿”,编辑显然被这种传统戏曲与数字技术的碰撞惊到了。
在电影市场的交易环节,最让海外买家好奇的是”分上下集”的设定。制片人不得不反复解释:1959年任白版粤剧电影就有近三个小时,现在用动画形式呈现明朝宫廷的服饰细节、战争场面,体量自然更大。有中东发行商追问”能不能把唱段改成阿拉伯语配音”,被委婉告知粤剧的”梆簧”体系与歌词声调必须严格对应——这恰是2009年粤剧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回溯粤剧电影史会发现个有趣现象:从1955年第一部彩色粤剧电影《蝴蝶夫人》到现在,实拍作品超过百部,但动画形式仅2004年有过一部《刁蛮公主戆驸马》。”做动画比拍真人烧钱多了。”珠影的制片主任老陈掰着手指算账,”光长平公主那套头面,建模师就得对着博物馆的点翠凤冠抠三个月。”但年轻人现在更吃动画这套,抖音上#帝女花动画版#话题里,00后们都在讨论CG周世显的剑眉星目像哪个电竞主播。
戛纳海滨大道某家咖啡馆里,法国动画公司Millimages的商务总监正用平板向同事展示《帝女花》的物料:”看这个布料解算,比我们做的《幸运的卢克》更接近真实丝绸质感。”他们可能不知道,动画里长平公主大婚时的礼服纹样,完全复刻了定陵出土的明代皇后翟衣。这种藏在技术细节里的文化密码,正是出品方说的”用全球语言讲中国故事”。
影片海外发行负责人手机里存着份有趣的调研数据:在旧金山华埠试映时,年轻ABC对”雪中燕”唱段无感,但看到动画版的”香劫”情节(长平公主被迫装疯吃残羹)时集体惊呼。这或许揭示了戏曲动画化的深层价值——当年轻人不再抗拒”咿咿呀呀”,那些忠孝节义的故事就有了新的传播介质。就像参展期间有日本买家说的:”总比让他们看网飞版《水浒传》强。”
目前确定的档期是2023年第四季度,大湾区影院肯定会排粤语原声版。至于内地其他城市,发行方在纠结要不要做普通话配音——毕竟”落花满天蔽月光”翻译成普通话唱词,韵味要打对折。有趣的是,戛纳亮相后已经有越南片商提出要制作”改良剧”版本,而新加坡某流媒体则想买下动画形象开发手游。这些衍生请求反而让主创们松了口气:至少证明六百岁的粤剧,在数字时代还能长出新的枝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