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人学“听”,世界更需“看”

聋人学“听”,世界更需“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世界按下静音键
电影《不说话的爱》开场那几分钟真是让人窒息。导演直接把观众扔进聋人父亲小马的无声世界里——所有对话都变成默片里夸张的嘴唇开合,背景音像被突然掐断的收音机。我坐在影厅里不自觉地往前探身子,好像这样就能从那些蠕动的嘴唇里读出点什么。这种生理性的焦虑感,恰恰是聋人群体每天要面对的真实处境。
聋人学“听”,世界更需“看”-1
小马这个角色太让人心碎了。他会在工地干活时突然被辞退,因为包工头懒得比划安全须知;去便利店买烟要反复指认商品,后面排队的顾客翻着白眼咂嘴;最刺痛的是他前妻晓静提出离婚那场戏——这个听人女性崩溃地喊着”我受够了当你的翻译器”,而小马只能茫然地看着她扭曲的面容。导演在这里没用手语字幕,让观众和小马一样困在理解的迷雾里,这种处理简直天才。
木木这个小姑娘绝对是全片的灵魂。看她踮着脚给醉醺醺的爸爸脱鞋,用肉乎乎的小手比划”爸爸臭臭”,在菜市场帮爸爸讨价还价时像个小大人——这些细节比任何煽情台词都有力。特别戳心的是她偷偷学吹笛子那段,明明知道爸爸听不见,还是执着地把笛子按在爸爸胸口让他感受震动。这种笨拙的沟通方式,比那些健全人居高临下的”帮助”珍贵一万倍。
说到骗保案这条线,确实能看出编剧的挣扎。李梅这个角色前脚还在冷血地利用小马,后脚就突然良心发现,转折生硬得像被雷劈了似的。但换个角度想,或许导演就是想展现现实世界的荒诞——就像小马永远猜不透听人们瞬息万变的情绪,观众也被迫接受这种没头没尾的”善意”。这种不适感本身,不就是对沟通壁垒最生动的诠释吗?
最让我破防的是法庭那场戏。小马终于憋出几个模糊的音节”木…木…我的”,全场寂静中,法官的笔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响。这个设计妙就妙在——当聋人艰难地闯入听人的语言体系时,反而是听人世界突然陷入了”失语”状态。这种权力关系的微妙反转,比什么平等口号都有说服力。
看完电影好几天了,我还在想小马教木木认字的那本旧字典。被翻烂的书页间夹着超市小票、药方和离婚协议书,全是这个聋人父亲笨拙地爱着世界的证据。当木木在片尾用手语说”爸爸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时,我突然意识到,这部电影根本不是讲残疾,而是在讲我们这些”健全人”到底缺失了什么——那种在静默中依然蓬勃的生命力,那种不需要声音也能震耳欲聋的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槽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oodiancao.com/3991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