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坪石先生》8.15上映 谢君豪致敬教育先贤

《坪石先生》8.15上映 谢君豪致敬教育先贤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坪石先生》定档8月15日:战火中的数学课本与岭南大学的”流浪地图”
“你们知道吗?现在大学里用的微积分教材,最早是一位在炸弹底下写出来的。”谢君豪在厦门电影交易会上说起这句话时,台下不少观众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位金马影帝口中的”微积分作者”,正是电影《坪石先生》的主角黄际遇——一个在抗战烽火中,用扁担挑着几何手稿逃难的数学家。
《坪石先生》8.15上映 谢君豪致敬教育先贤
2025年5月21日,这部聚焦教育抗战的影片正式宣布定档8月15日,恰好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导演用”会走路的图书馆”来形容片中人物:1938年广州沦陷后,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的教授们带着20万册典籍,像古代游牧民族迁徙那样,把整个岭南学术体系扛在肩上往粤北转移。黄际遇的行李箱里永远装着未完成的《高等微积分》讲义,物理学家卫梓松的背囊中藏着精密仪器,图书馆学家杜定友甚至把古籍分类卡片绑在大腿上防潮。
影片有个令人揪心的长镜头:日军轰炸韶关时,教授们第一反应不是躲藏,而是扑向散落的书箱。黄际遇用身体盖住代数手稿,杜定友在硝烟里疯狂捡拾飘飞的卡片,卫梓松死死抱住装有光谱仪的铅盒。这些画面取材于真实历史——当时岭南大学搬迁途中遭遇37次空袭,每次都是先保文献再保性命。谢君豪为了演好黄际遇,特意去翻了1942年的《中等代数学》油印本:”翻开扉页就看见于坪石临时校舍几个字,那种用毛笔改公式的痕迹,比任何剧本都震撼。”
电影里最动人的情节发生在粤北坪石镇的祠堂。临时教室里没有黑板,黄际遇把石灰拌猪血涂在门板上讲课;卫梓松用竹筒制作简易天平;杜定友则发明了”移动图书馆”——把书箱按《杜氏分类法》编号,哪个村子安全就挑去哪个村子开馆。有场戏是敌机掠过时,学生们下意识要跑,黄际遇却掏出怀表说:”炸弹落下要8秒,够讲完这个三角函数。”结果下一秒爆炸真的震落了房梁,他抖着满身木屑继续写公式。
影片还原了1944年著名的”三校抢书”事件。当时日军逼近粤北,中山大学接到撤退命令,但图书馆还有三千册孤本来不及搬运。黄际遇带着数学系学生连夜抄录,卫梓松组织物理系用棉被包仪器,杜定友则发动村民用箩筐运书。有个细节特别催泪:当最后一批典籍装上牛车时,教授们突然集体转身,对着空荡荡的图书馆三鞠躬——这个场景来自杜定友日记的记载。
“现在大学生抱怨教室没空调的时候,可能想不到80年前他们的前辈在漏雨的牛棚里学微积分。”谢君豪在路演时说起拍摄经历:有场雨戏他们坚持用真实的冰水浇头,因为”当年教授们在郴江边上课,冬天结冰都得砸开冰面取水写字”。电影结尾处,黄际遇在抗战胜利当天完成的《变分学基础》手稿特写,实际用的是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原件拍摄。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所有数学公式都由中山大学数学系验证过准确性,连黄际遇批改作业用的朱砂墨,都按他后人提供的配方还原。8月15日上映当天,全国多家高校将组织”在警报声中观影”的特殊场次——当银幕上响起空袭警报时,影院也会同步开启防空警报声效。这种沉浸式体验,或许能让人更真切地理解,什么叫”用生命守护的公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槽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oodiancao.com/3990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