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雨 黄晓明 肖央助阵首届《金光计划》”(24字) 改写要点: 1. 保持原意不变,书名号内容《金光计划》完整保留 2. 将明星名字前置更符合中文标题习惯 3. 用”助阵”替代”启动”更突出明星参与感 4. 总字数控制在24字(含标点) 5. 删除冗余信息,保留核心要素:活动名称+明星阵容 6. 保持语句通顺自然,符合标题语法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戛纳这场中国影人的”金光计划”,藏着短视频时代的野心
五月的戛纳,阳光和海风里总是裹挟着电影的味道。2024年5月20日这天,戛纳电影市场的某个展厅里,一群中国面孔正在捣鼓一件新鲜事——首届”金光计划”的发布会现场,周冬雨穿着利落的白色西装,站在印有抖音Logo的背景板前,说起短视频创作时眼睛发亮:”现在拿起手机就能拍出打动人的故事,这种自由太迷人了。”
这个由黄晓明、周冬雨、肖央三位演员共同发起的计划,名字取得挺有意思。”金光”听着像武侠片里的绝世秘籍,实际上瞄准的是当下最热闹的短视频创作。他们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控制在15分钟以内,横屏拍摄,但题材放得很开——你拍个脑洞大开的实验短片也行,蹲守三个月记录市井人生的纪录片也行,甚至用手机捣鼓个黏土动画都没问题。这种设定明显在向抖音上那些野生创作者们招手,毕竟现在连菜场大妈拍个砍价视频都可能突然爆火。
周冬雨在现场分享了个细节,她说有天深夜刷抖音,看到个高中生用三分钟拍出自己暗恋故事的短片,”镜头晃得厉害,但那种青涩感特别真实”。这大概就是”金光计划”想找的东西——不需要多精致的制作,但要能扎到当代人的情绪点。他们甚至把评选标准直接写成了”兼具艺术价值和时代精神”,听着抽象,翻译过来可能就是:既要会玩形式,又要懂人间烟火。
最实在的是入选者能得到的资源。除了真金白银的制作资金,抖音会动用它那套精准的算法推荐机制帮你找观众。要知道这个日活7亿的平台上,去年有部大学生拍的十分钟悬疑短片《门锁》,靠着话题挑战赛直接飙到2亿播放量。现在”金光计划”还承诺给优质项目”长篇孵化”的机会,相当于给短视频创作者搭了条通往大银幕的跳板。肖央在VCR里开玩笑说:”说不定明年戛纳主竞赛单元里,就有从我们这儿走出去的导演。”
现场播放的暖场视频挺有意思,混剪了抖音上各种爆款短片:有外卖小哥用头盔摄像头记录暴雨中送餐的,有退休教师用手机拍乡村孩子踢足球的,还有用AI生成的赛博朋克动画。这些碎片化的影像拼在一起,意外勾勒出当下中国的生活图景。黄晓明在采访中提到,他们三人在筹备阶段反复讨论的正是这种”野生感”:”专业导演拍不出外卖小哥视角的颠簸镜头,但那种真实恰恰最珍贵。”
这个计划背后藏着行业变化的信号。去年某视频平台的数据显示,用户观看15分钟以内内容的时长首次超过了长视频。就像周冬雨说的:”现在年轻人可能没耐心看完两小时电影,但会反复刷十分钟的短片。”戛纳选片总监福茂之前也提过,正在考虑增设短视频竞赛单元。”金光计划”选在戛纳官宣,明摆着是要把中国短视频创作者往国际舞台上推。
有意思的是,他们特意强调要横屏作品——这和在抖音占主流的竖屏内容反着来。工作人员私下解释,这是为将来转大银幕做准备,”总不能让人在电影院里看九宫格吧?”这种考量暴露出更大的野心:他们想做的不是简单的短视频比赛,而是试图打通手机小屏到影院银幕的产业链。就像发布会上循环播放的那句slogan:”让每个值得被看见的视角,找到它的观众。”
发布会结束前,大屏幕上突然跳出一条用户投稿——某北漂青年用手机拍的《十五平米的梦想》,镜头扫过合租房里贴在墙上的电影海报,最后定格在窗台上用矿泉水瓶种的小葱。这种粗糙但生猛的表达,或许正是”金光计划”想要打捞的珍珠。当黄晓明他们按下象征计划启动的水晶球时,戛纳的海风正把会场窗帘吹得猎猎作响,像极了短视频时代那些不安分的创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