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十年“故人”之约:时代回望与未来对话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贾樟柯的十年山河:当电影成为时间的容器
“2025年看起来很远吗?”贾樟柯站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大师班的讲台上,身后是《山河故人》里董子健和张艾嘉在澳大利亚海边相拥的剧照。台下观众突然意识到,这部设定在”未来”的电影,距离我们只剩下不到一年时间。这是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场大师班”山河回望,再见故人”的现场,贾樟柯带着他的老搭档们——制片人市山尚三、摄影师余力为、声音指导马修·拉克劳和剪辑师张阳,像翻开一本泛黄的日记般,一页页回溯那些被胶片和数字编码封存的时光。
十年前拍《山河故人》时,贾樟柯特意把第三个故事放在2025年。现在他笑着说:”当时觉得2025年特别遥远,像科幻片一样。”这种时间错位的恍惚感,恰恰是他电影里最迷人的部分。在汾阳老家的院子里,他给我看父亲留下的手表,”指针永远停在了某个时刻”。这个细节后来出现在《山河故人》里,赵涛饰演的沈涛摩挲着父亲遗物的特写,让无数观众在影院里红了眼眶。贾樟柯说中年之后突然理解了时间的暴力性,”它不由分说地带走一切,而电影是少数能与之对抗的方式”。
市山尚三还记得第一次见到贾樟柯时的场景。1997年东京电影节,这个山西青年带着《小武》的录像带来找他,画质粗糙得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中国”。二十多年过去,他们合作的电影从胶片转到数字,但那种对”无效时间”的执着始终没变。在《山河故人》里,赵涛在空荡的客厅独自跳迪斯科的长镜头,商业片剪辑师可能会觉得”太拖沓”,但贾樟柯坚持保留这种”生命的停顿”。”现实生活哪有那么多起承转合?”他反问道,”那些发呆、走神、无意义的重复,才是我们真实活过的证据。”
余力为说起拍摄时的技术细节眼睛就发亮。《山河故人》用三种画幅比切割三个时代:1999年的4:3像是老式电视机里的记忆,2014年的16:9展开当代生活的横截面,而2025年的2.35:1宽银幕则带着未来式的疏离感。最绝的是第二个故事里,涛儿给儿子包麦穗饺子的镜头,画幅随着她拉开抽屉的动作慢慢变宽,”就像回忆被突然拉开的抽屉照亮”。这种视觉魔术在《三峡好人》里就有端倪——突然升空的火箭纪念碑,如今看来简直是对AI时代图像泛滥的预言。
马修·拉克劳调试着录音设备,突然插话:”你们注意过《山河故人》里的声音地理吗?”山西煤矿的爆破声、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电子音、澳大利亚海岸的海浪声,构成一幅声音的”山河版图”。张阳则透露剪辑时的秘密:原本2025年段落有更多科幻元素,后来全部删减成现在这种克制的未来感,”就像我们面对新技术时,既兴奋又恐惧的复杂心情”。
聊到兴起时,贾樟柯说起正在筹备的新片。窗外杨絮纷飞,他忽然想起《山河故人》里那句台词:”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技术迭代的速度让人眩晕,从胶片到数字再到可能出现的AI电影,但有些东西始终没变——就像他办公室里那台老式胶片放映机,转动时依然会发出”嗒嗒”的声响,像是心跳,也像是倒计时的时钟。今年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时,《山河故人》会重映,银幕上的2025年将与现实交汇。到那时,不知道又有多少观众会在黑暗里,听见自己生命中的山河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