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之名》:从业者眼中的生命之美

《以美之名》:从业者眼中的生命之美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以美之名》这部都市剧把镜头对准了医美行业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说真的,以前我对整形医生的印象还停留在给网红做欧式大双眼皮上,看完这部剧才发现,原来这个行业的水这么深。
记得剧里有个叫方婷的姑娘,她来做肿瘤切除手术。医生乔杨不仅要切掉她脸上的肿瘤,还得想办法让伤口愈合后不那么吓人。这场戏拍得特别真实,你能看到手术室里冰冷的器械,也能看到乔杨额头上的汗珠。最戳心的是方婷拆纱布那场戏——她对着镜子又哭又笑,手指头一直在发抖,那种重获新生的感觉,比什么特效都震撼。
《以美之名》:从业者眼中的生命之美-1
还有江蓉那个案例,一个被家暴的女人,脸上留着长长的疤。周静雯医生给她做疤痕修复时,两人在诊室里那段对话特别耐人寻味。江蓉说:”我就想看起来像个正常人。”周静雯反问她:”你觉得什么样才叫正常?”这话问得真狠,直接把现代社会对”标准美”的执念给捅破了。
乔杨和周静雯这两个医生的对手戏特别有意思。一个是从美国回来的技术派,张口闭口都是”最新填充材料””3D打印假体”;另一个是本土成长起来的保守派,总念叨着”能不动的刀尽量不动”。有场戏是他们为个先天耳畸形的孩子吵架,乔杨想用最先进的技术重塑耳朵,周静雯却坚持等孩子成年再决定。两人吵到后来,乔杨突然来了句:”我们到底是修脸的,还是修心的?”这话直接把我看愣了。
说到金句,剧中那些台词真是刀刀见血。”整形整的不是脸,而是心”这句话出现时,正好是个准备做第十次鼻综合的姑娘在咨询。医生问她:”这次又想改成什么样?”她支支吾吾说不上来,弹幕里都在刷”破防了”。还有更扎心的——当那个因为车祸毁容的男孩哭着问”我这样还能找到工作吗”,弹幕突然安静了好几秒。
最让我意外的是剧中三类病例的呈现方式。先天畸形的案例里,有个兔唇宝宝的手术过程拍得特别细致,能看到医生怎么一针一线把裂开的组织缝合得像朵小花。创伤修复那边,消防员被烧伤的手部修复手术,镜头居然敢给特写——那些焦黑的皮肤组织和新生肉芽的对比,比任何说教都让人震撼。至于病理性治疗,那个乳腺癌切除后的乳房重建手术,医生在术前反复确认患者心理状态的场景,把医疗伦理拍得特别接地气。
乔杨这个角色塑造得很立体。有场戏是他深夜在办公室吃泡面,电脑上同时开着手术方案和医院营收报表。接到老同学挖他去私立医院的电话时,他盯着墙上”希波克拉底誓言”看了好久。后来他在病例讨论会上说:”我们这行最怕的不是技术不够,是忘了当初为什么拿手术刀。”这话说得几个年轻医生都低下了头。
说到医美行业发展,剧中那条时间线设计得很巧妙。从80年代给唇腭裂儿童做修复,到90年代烧伤科起步,再到现在满大街的玻尿酸广告,三集就捋清了行业变迁。有个细节特别戳人——老主任的相册里,最早的患者合影都是戴着口罩的,现在年轻人来复诊都化着全妆自拍。
安全问题在剧里被反复强调。记得有集讲黑诊所非法注射,受害者躺在急诊室抽搐的样子,比任何公益广告都有说服力。乔杨查房时总爱说:”美是锦上添花,健康才是那块锦。”后来这句话被做成了海报挂在医院走廊上。
追完剧最大的感受是,它没简单地把整形妖魔化或者神圣化。就像剧中那个退休老医生说的:”有人靠这个找回尊严,也有人因此迷失自己,关键看镜子照的是脸还是心。”现在想想,那些哭着进诊室又笑着离开的人,或许才是真正读懂了”以美之名”的含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槽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oodiancao.com/3710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