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120年:《光明的故事》崛起篇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光影里的中国:从《上甘岭》到《红高粱》,那些银幕上的时代心跳
最近《今日影评》搞了个特别节目叫《光明的故事》,说是要给中国电影过120岁生日。看着那些老电影片段在屏幕上闪回,突然发现胶片里藏着的何止是故事,根本就是一代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1949年那会儿,新中国的电影人可真是憋着一股劲儿。你看《上甘岭》里志愿军战士在坑道里传着苹果的镜头,明明就一个苹果在几个人手里转来转去,愣是看得人鼻子发酸。《英雄儿女》里王成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纵身跃出战壕的画面,现在看特效是粗糙了点,可那股子血气到现在还能烫着人。那时候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像个大熔炉,导演们较真起来能为了一个镜头折腾半个月。后来拍《开国大典》的肖桂云就是在那儿练出来的本事,89年接活儿时离国庆献礼只剩十个月,硬是把历史课本里冷冰冰的领袖人物拍出了烟火气——毛主席边吃饭边看地图,周总理深夜批文件困得直打哈欠,这些细节比什么豪言壮语都管用。
等到1978年改革开放,电影突然就换了副面孔。《小花》里刘晓庆背着伤员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里爬行那段,镜头跟着她踉踉跄跄的脚步晃啊晃,把战争片活生生拍成了抒情诗。那时候的导演好像突然开窍了,发现原来镜头不单能记录英雄事迹,还能钻进普通人心里挠痒痒。《庐山恋》里张瑜偷亲郭凯敏脸颊的镜头,现在看也就那么回事,当年可是让多少小青年在电影院里红了耳根。拍《野山》的时候更绝,岳红直接跑到陕西农村住了小半年,学当地妇女盘腿上炕纳鞋底,后来电影里她蹲在灶台前烧火的样子,活脱脱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媳妇。
要说最狠的还是78级北京电影学院那帮人。张艺谋他们入学那年,校园围墙外头还刷着”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标语呢,结果毕业没几年就整出《黄土地》这样的片子。陈凯歌把陕北高原拍得像块皱巴巴的牛皮纸,镜头往那一杵就是好几分钟,看得人心里发毛。等到了《红高粱》,张艺谋更疯,直接往银幕上泼大红色——红盖头、红高粱、红日落,最后连天都烧红了。这片子在柏林拿金熊奖的时候,德国记者追着问:”中国不是只有样板戏吗?”老谋子叼着烟笑而不语,心里估计在想:让你们开开眼。
从1949到2000年,中国电影人就像举着火把走夜路。有时候火把被风吹得忽明忽暗,有时候差点被雨浇灭,可他们愣是护着那点儿光走到了新世纪。现在回头看,《开国大典》里毛主席按动电钮升起国旗的瞬间,《红高粱》里姜文唱着”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的糙劲儿,哪是什么艺术创作啊,根本就是给时代心跳做的心电图。胶片会褪色,可那些鲜活的、毛茸茸的生命力,隔着银幕还能扑到你脸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