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珈西《温柔》北影节展映,虚实交织展现女性成长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黑白与彩色交织:李珈西在《温柔》里埋下的女性成长密码
电影院里灯光暗下来的那一刻,我还没意识到自己即将经历怎样一场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冒险。李珈西导演的第十部作品《温柔》正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亮相,银幕上突然同时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左边是饱和度极高的彩色影像,右边却是冷静克制的黑白纪实。这种大胆的视觉分裂瞬间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就像有人同时在你左右耳边讲述两个相互缠绕的故事。
彩色部分源自李珈西早年创作的小说《夜色温柔》,镜头追随着一对年轻恋人在城市里的甜蜜与争执。那些高饱和度的红裙子、蓝得发亮的天空、明黄色的出租车,构成了一幅幅近乎童话的爱情图景。而黑白画面里,一个电影剧组正在实景地紧张拍摄,导演西(赵子慧饰)不断调整着演员的走位和情绪,工作人员来回穿梭的身影在粗粝的影像质感中显得格外真实。这两种影像不是简单的平行剪辑,而是经常在同一画面中左右分割,就像我们同时打开了两扇观察世界的窗户。
苗若芃饰演的女主角小艾在彩色段落里是个典型的都市女孩,穿着碎花连衣裙在咖啡馆等男友出现,却在黑白段落里变成了被导演反复调教的素人演员。这个首次触电大银幕的喜剧演员告诉我:”小艾最吸引我的就是那种普通却理直气壮的特质,她可能不够漂亮不够聪明,但就是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这种角色反差在电影里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当彩色画面里小艾因为男友失约而哭泣时,黑白画面里的”演员小艾”正在被导演要求”哭得再真实些”——这种自我指涉的叙事让观众不断在情感沉浸和间离效果之间摇摆。
赵子慧饰演的导演西可能是全片最复杂的角色。这个总穿着宽松衬衫、头发随意扎起的中年女导演,会在片场严厉地纠正演员的每个细节,也会在深夜收工后独自坐在宾馆床上发呆。有场戏特别打动我:西接到母亲电话询问婚事,她平静地说着”工作忙”挂断后,突然把手机砸向墙壁,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看监视器回放。这个长镜头没有任何配乐烘托,却比任何哭戏都更能传达现代职业女性的精神困境。赵子慧在映后谈时说:”西这个角色就像我的一面镜子,她强硬外表下的脆弱,对完美的偏执追求,都是我们这代女性创作者的共同体验。”
影片最令人称道的是那些看似随意的生活流片段。有场戏是小艾在超市选购卫生巾,镜头长久停留在她对比不同品牌时微微皱起的眉头;另一场是剧组放饭时,场记小姑娘偷偷把鸡腿夹给心仪的灯光师。这些没有推动剧情的”闲笔”却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呼吸感。老戏骨赵小锐特别赞赏这点:”现在太多电影恨不得每分钟都塞满戏剧冲突,但《温柔》敢用五分钟就拍一个女孩晾衣服的背影,这种自信很珍贵。”确实,当阳光透过白色床单在小艾脸上投下斑驳光影时,那种静谧的力量比任何台词都更能诠释片名”温柔”的真意。
不过千万别被片名骗了,就像现场观众说的”温柔表象下藏着汹涌情绪”。影片中有个超现实段落让我汗毛直立:彩色画面里小艾梦见自己沉入泳池底部,同时黑白画面里的剧组正在实景泳池拍摄这场戏,当水下的小艾突然睁开眼睛,两个时空的”小艾”隔着水面四目相对。这种打破现实壁垒的处理,让黄才伦感叹”既有生活流的细腻又有超现实的冲击”。李珈西导演透露,这个惊悚感十足的场景其实是临时起意拍的:”当时苗若芃真的在泳池里抽筋了,她惊慌的表情太真实,我就让摄影赶快抓拍下来。”
《温柔》最颠覆性的设计在于它模糊了戏中戏的边界。随着剧情发展,彩色部分的”爱情故事”越来越显出表演痕迹,而黑白部分的”纪实影像”反而流露出更多情感真相。当小艾在彩色画面里与男友复合的甜蜜时刻,黑白画面里的演员小艾正在质问导演:”为什么女性角色总要原谅伤害她的人?”这种自我解构让影片超越了简单的女性成长叙事,成为对整个爱情电影类型的诘问。影评人王映涵说得好:”《温柔》表面讲爱情,内核始终是女性如何在各种社会期待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放映结束亮灯时,我注意到前排有位年轻女孩在悄悄擦眼泪。她后来说:”看到小艾最后拒绝导演修改结局的要求,坚持按自己理解的方式表演时,我突然明白温柔不是逆来顺受。”这句话完美呼应了赵子慧对”温柔”的诠释——那是女性用内在力量照亮自己与他人的过程。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令人回味:杀青后的片场空无一人,只有一盏忘了关的钨丝灯在黑暗中轻轻摇晃,既像告别又像新的开始。
据说《温柔》很快就要正式公映了,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带来的对话远未结束。它那些生活化的细节、分裂的影像实验、对表演本质的追问,特别是女性创作者自我投射的勇气,都会在观众心里继续生长。散场时听到两个电影专业学生在争论”到底哪个部分是真实的”,我想李珈西导演可能会笑着说:重要的不是真假,而是我们能否在黑白与彩色的裂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