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9年坚持背后的《新导演》计划真相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宁理在《怒水西流》里抡起铁锹时,中国电影新导演的生存战才刚开始
宁理那张棱角分明的脸在银幕上扭曲着,他抡起铁锹砸向地面的动作带着某种令人窒息的狠劲。这是《怒水西流》里最让人脊背发凉的镜头之一——一个普通农民被逼到绝境时的爆发。导演冯勇沁用近乎暴烈的影像语言,把农村女性遭受的暴力赤裸裸摊开在观众面前。这片子能拍出来本身就是个奇迹,2018年开机,硬是折腾了七年才完成,要不是搭上黄渤那个”HB+U新导演助力计划”的顺风车,可能早就胎死腹中了。
黄渤搞的这个计划挺有意思。他自个儿就是从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太知道新人导演的难处。计划名字里那个”U”就是指”you”,明摆着要挖掘新鲜血液。三年说要做十部片子,结果九年过去才攒出四部,其中《学爸》赚了6个多亿算是给投资人吃了定心丸。但《怒水西流》这种题材就没那么幸运了,王迅演的反派让人恨得牙痒,刘敏涛饰演的农村妇女又惨得让人看不下去,这种片子放在现在这个市场环境里,要不是有扶持计划兜着,哪个投资人敢碰?
说到新人导演计划,宁浩的”坏猴子72变”玩得更野。这名字起得就透着股痞气,首期签了13个导演,后来扩到19个。他们搞的那个《大世界扭蛋机》系列,把短片往网络平台上一扔,跟撒豆成兵似的。《我不是药神》的导演文牧野就是从这儿冒出来的,这片子当年可是把现实题材商业片的天花板捅了个窟窿。现在他们又要推《火星计划》和《我的妈耶》,光听名字就知道不是省油的灯。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搞的”青葱计划”更像科班出身的路子。剧本工坊、导演训练营搞得有模有样,《兔子暴力》里那段母女对峙的戏,张力满得能溢出银幕。《过春天》把深港跨境学童的故事拍得既细腻又锋利,这些片子能出来,全靠背后一整套培养体系撑着。但问题也在这儿——四十多个导演,三十多部作品,真正破圈的能有几个?
去年中影突然砸出个”青年电影人计划”,张口就要投三五十部片子。《大场面》和《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被列为首批重点项目,听着都带劲。可现在的电影市场跟过山车似的,春节档能冲80亿,平时周票房能跌到3亿,青年导演的作品往哪儿搁都是问题。
最让我感慨的是阿里那个”海纳计划”,专捡海外留学回来的导演”接盘”。《倒仓》里那个戏曲少年的故事,要不是有张艺谋这些大佬站台,可能连龙标都拿不着。江志强手把手教新人怎么跟资方周旋的样子,活像老母鸡护崽。还有万达的”青春跃幕计划”,直接把IP库开放给新人折腾,陈思诚和大鹏坐在评审席上的样子,莫名让人想起他们当年青涩的模样。
看着《怒水西流》里宁理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突然意识到这些扶持计划就像给中国电影输血。黄渤在HB+U的发布会上说过:”我们不是在施舍机会,是在抢救自己的未来。”现在市场上有种诡异的现象——投资方一边抱怨没有新血,一边把宝全押在续集和大IP上。这些计划就像在钢筋森林里辟出的小块试验田,让《怒水西流》这种”不讨喜”的片子至少能破土而出。
但问题在于,当《学爸》这样的项目赚得盆满钵满时,谁还记得《怒水西流》里那个被家暴到精神失常的农村妇女?王迅演的反派越可恨,越说明这片子戳到了痛处。冯勇沁用七年时间磨出来的镜头语言,在短视频时代显得格外笨重又珍贵。这些扶持计划最该做的,或许不是帮新人导演学会讨好市场,而是保护他们不讨好市场的勇气。
在《怒水西流》的结尾,洪水冲毁了村庄,也冲走了秘密。各种新导演计划何尝不是怒水?它们裹挟着希望和风险奔涌向前,能冲开多少板结的土壤,还得看执锹的人舍不舍得往下挖。宁理那铁锹砸在地上的闷响,倒像是给所有挣扎中的青年导演敲了记警钟——在这行要想活下来,光有才华不够,还得有抡铁锹的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