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影计划”发布会与「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圆满举行

“青影计划”发布会与「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圆满举行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电影人围坐一桌,他们都在聊些什么?
那天在山东艺术学院,一群电影圈里响当当的人物凑到了一块儿。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导演说话时总爱用手比划,像是随时要给你画个分镜图;北大教授陈旭光推着眼镜分析市场数据的样子,活像在给学生上课;西北大学的张阿利院长说起AI对电影的影响时,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这帮人聚在”当下的远方—电影的破界与新生”论坛上,你一句我一句,把电影这碗饭从里到外扒了个干净。
“青影计划”发布会与「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圆满举行-1
江平导演上来就拍桌子:”现在有些剧本写得,连我家狗都看不下去!”他说的这个”根脉论”挺有意思——好电影得像棵树,剧本是扎在土里的根,演员导演都是往上长的枝枝叶叶。他举了个例子,说当年拍《邓小平登黄山》,光找老百姓聊真实故事就磨了半年,”现在有些年轻编剧,坐在电脑前憋三天就敢交本子”。这话说得台下几个传媒学院的学生直缩脖子。
陈旭光教授倒像个科技乐观派。他掏出手机给我们看数据:”你们知道吗?现在短视频用户每天平均刷两小时,但电影票房还在涨。”他说年轻人用手机拍片子不是坏事,”我学生拿无人机拍毕业作品,镜头比某些院线电影还讲究”。不过他也提醒,再花哨的技术手段,”最后还得落到人为什么哭为什么笑这个老问题上”。说到这儿他突然笑了:”总不能将来观众都戴着VR眼镜,结果看的全是代码生成的假人假故事吧?”
“青影计划”发布会与「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圆满举行-2
张阿利院长立刻接过了技术的话茬。这位陕西老哥说话带点鼻音,但句句扎心:”AI现在能写剧本了,可你们谁见过AI搞出个《活着》?”他掰着手指头数经典电影,《霸王别姬》《红高粱》,说这些片子过了三十年再看还是揪心,”因为里头淌的是真血真泪”。有个学生举手问怎么看待AI换脸技术,老张一瞪眼:”你要能把葛优的脸换到巩俐身上,那叫行为艺术,不叫电影!”
山东本地的宋法刚教授更关心观众席。他说现在电影院出现个怪现象:爆米花销量比票卖得好,”说明很多人进影院就图个热闹”。他提到春节档某部片子,”特效炸得我脑仁疼,散场时听见后排观众说这讲的啥来着?”说着自己先乐了。但转脸又严肃起来:”电影要是变成游乐场的过山车,那编剧就该改行去写游乐园说明书。”
“青影计划”发布会与「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圆满举行-3
最逗的是蔡尚君导演。这位拿过威尼斯银狮奖的大佬穿着件皱巴巴的格子衬衫,说话跟讲单口相声似的。”我见过年轻导演拍实验电影,全片就一个镜头——垃圾桶!还说是致敬塔可夫斯基。”他模仿观众看懵的表情惟妙惟肖,”后来我问那导演到底想表达啥,你猜他说啥?我就觉得那垃圾桶挺孤独的。”全场笑炸了锅,但蔡导突然正色:”电影可以天马行空,但绳子得拴在人的七情六欲上。”
媒体人余雅琴的观察更犀利。她说现在行业里流行”大数据创作”,”算法告诉你观众第几分钟要笑,第几场得哭,结果拍出来的都是标准件”。她提到某流量明星新片,”粉丝锁场锁得幽灵场次比真人场次多,这算哪门子远方?根本是数据造假现场!”
“青影计划”发布会与「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圆满举行-4
这场论坛背后站着个叫”青影计划”的推手。发起人郭龙丰是个精瘦的南方人,说话快得像连珠炮:”我们搞这个不是办兴趣班!是要把课堂直接搭在片场边上。”他举了个例子,去年有个学生作业直接变成了网络大电影,”虽然糙了点,但点击量破了千万”。现场马上有学生举手问报名方式,老郭一挥手:”先把你手机里那些翻拍短视频删干净再说!”
有意思的是茶歇时的场景。江平导演被学生围着要签名,他边签边念叨:”别光要签名,回去多观察你爸妈怎么吵架,那都是戏!”陈教授和蔡导凑在一起研究某款剪辑软件,两个中年人对着手机戳来戳去活像发现新玩具。张院长被当地媒体堵着问”西部电影怎么复兴”,急得直冒陕北腔:”你先让投资方别都扎堆拍都市偶像剧行不?”
“青影计划”发布会与「当下的远方」电影论坛圆满举行-5
这场五个多小时的论坛,说透了电影圈最现实的焦虑——当短视频抢走眼球、AI威胁创作、观众口味越来越刁,电影这门百年手艺到底该怎么往下走?听着大咖们吵架似的讨论,我突然想起蔡导说的:”当年我们拍地下电影用胶片,现在年轻人用手机拍4K。工具变了,但好故事永远得先戳到自己心窝子,才能捅进别人心窝。”散场时看见几个传媒学院的学生蹲在走廊讨论作业,手机屏幕的光打在年轻脸上——谁知道他们里头会不会出下一个张艺谋或贾樟柯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槽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oodiancao.com/3634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