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时》花絮曝光 英国中学将放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首相和全校师生都在追同一部剧时,这个社会正在悄悄改变
你可能很难想象,一部Netflix的英剧会成为英国所有中学生的”必修课”。没错,就是那部让全球观众揪心的《混沌少年时》。最近英国新首相基尔·斯塔默做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不仅拉着自家孩子追完了全剧,还专门召集了编剧、制片人和慈善机构开了个圆桌会议,最后拍板决定要把这部剧送进每所中学的课堂。这事儿听起来比剧集本身还要魔幻。
记得剧中那个让人心碎的镜头吗?13岁的诺亚蜷缩在审讯室的椅子上,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塑料杯边缘,而他的父母在隔壁房间正看着监控画面崩溃——他们的儿子涉嫌谋杀,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在网上接触的极端思想。这个画面现在要被投影在全英国中学的教室里了,配合着专门为教师和家长准备的讨论指南。斯塔默在唐宁街说起这部剧时特别提到:”当我看到诺亚的母亲发现儿子浏览记录里那些令人不安的内容时,那种窒息感太真实了。”首相说这话时,他身后站着该剧编剧杰克·索恩,就是那个总能把青少年心理创伤写得让人坐立不安的作家。
这部剧在全球范围内已经炸开了锅,豆瓣8.8的高分底下最热门的评论写着:”每个家长都应该看看自己孩子的手机,但不是为了查岗”。全剧只有短短4集,却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当代青少年面临的精神困境。有个细节特别戳人——诺亚在被捕前其实给父母发过求救信号,他在餐桌上突然问:”如果我在网上看到不好的东西该怎么办?”可惜忙着切牛排的父亲只是敷衍地回了句”别点那些链接”。这种日常生活中的”错失救援”,比任何说教都更能让观众后背发凉。
现在英国政府要把这种”后背发凉”变成教学资源了。他们准备的教师手册里有个很妙的讨论设计:让学生们对比诺亚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两种人格状态。剧中那些被做成表情包疯传的台词,比如”在网上没人在乎你是不是13岁,他们只在乎你够不够极端”,估计很快会成为英国中学生的作文题目。更耐人寻味的是,这部剧的推广计划里特别强调要鼓励学生讨论”与同龄人的对话方式”——要知道诺亚的悲剧正是从他在游戏论坛里认识那个神秘网友开始的。
制作人艾米丽·费勒在圆桌会议上透露的一个幕后故事特别值得玩味。他们原本设计了更戏剧化的犯罪场面,但在咨询了青少年心理专家后全部删改,最终呈现出来的反而是那些看似平常的日常互动中最细思极恐的部分。比如诺亚的妹妹无意间拍下哥哥反常举动的TikTok视频,比如学校老师发现他作业里出现极端言论却没有及时干预。这些情节现在都会出现在英国中学的课堂讨论中,配合着心理学家设计的”危险信号识别指南”。
有个数据可能会让中国家长倒吸凉气:该剧播出后英国青少年援助热线关于”网络极端化”的咨询量激增47%。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斯塔默政府这么着急把剧集推进校园——他们显然发现了影视作品某种特殊的”体温计效应”。就像剧中那个神来之笔的转场:镜头从诺亚手机屏幕上血腥的暴力视频慢慢上移,定格在他床头还没拆封的乐高玩具盒上。这种视觉冲击比任何禁毒宣传海报都更有杀伤力。
当我在Netflix上二刷这部剧时,突然注意到之前忽略的一个细节:诺亚被捕时穿的那件连帽衫,背后印着”未来领袖”的字样。现在这件讽刺意味十足的卫衣可能要出现在英国中学生的心理课案例分析了。不知道当孩子们在课堂上讨论这个情节时,会不会有人举手问:”如果我们这代人注定要活在算法推送的极端信息里,那所谓的未来到底是谁设计的?”这个问题,或许才是这部剧被选为”教材”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