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文旅”:流量之外的新征程

“直播+文旅”:流量之外的新征程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直播间变成导游,文旅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刷短视频的时候,总能刷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风景?可能是某个古镇清晨的薄雾,可能是深山老林里的一碗热腾腾的土鸡汤,甚至可能是一位老匠人专注打磨木器的画面。这些画面不再是电视台精心制作的纪录片,而是普通人举着手机就能完成的直播。不知不觉间,网络直播已经成了文旅产业的新引擎。
“直播+文旅”:流量之外的新征程-1
记得去年冬天,我在抖音上刷到一个直播,主播是个四川阿坝的藏族姑娘,她没说话,只是举着手机在寨子里转悠。镜头里是皑皑白雪覆盖的藏式民居,远处有牦牛在雪地里觅食,近处火塘上的铜壶冒着热气。就这么简单的画面,直播间里居然有上万人。有人在问怎么去,有人在问民宿价格,还有人在问那铜壶卖不卖。后来听说,那个冬天,这个原本鲜为人知的小寨子,游客比往年多了三成。
这就是直播给文旅产业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前我们要了解一个旅游目的地,要么靠旅行社的宣传册,要么得亲自跑一趟。现在呢?打开手机就能实时看到千里之外的风景,还能和当地人互动。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直播+文旅”:流量之外的新征程-2
在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专家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这种”文旅直播的沉浸式体验”。有个案例特别有意思:杭州有家百年老字号酱菜铺,传到第五代差点关门,老板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回来,开始在抖音上直播做酱菜的过程。从选料到腌制,每个环节都展示得明明白白。结果不仅老顾客回来了,还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下单。最远的一个订单来自新疆,那位顾客说在直播间看着老师傅切萝卜条的样子,想起了小时候外婆做的味道。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现在打开任何一个直播平台,搜索”古镇”,能跳出上百个类似的直播间——青石板路、红灯笼、油纸伞,内容同质化严重。观众很快就会审美疲劳。有经验的直播主开始意识到,光有漂亮的画面不够,还得能唤起观众的情绪。比如同样是卖茶叶,有人只是机械地介绍品种和价格,而福建一位茶农的直播就很有意思。他会讲每片茶园的故事,讲采茶时遇到的山间趣事,甚至会在下雨天直播,让观众听雨打茶叶的声音。这种直播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想象。
“直播+文旅”:流量之外的新征程-3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公益助播春天行”这个项目。这是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联合多家机构搞的一个计划,专门帮偏远地区培训直播人才。他们在四川试点时发现,很多村民刚开始直播都特别拘谨,要么背广告词,要么傻站着不说话。后来导师们教他们一个诀窍:别想着卖东西,就当是和远方的朋友聊天。有个彝族绣娘就这样火了,她直播时不急着推销绣品,而是边绣花边讲图案背后的传说,观众听得入迷,产品自然不愁卖。
直播对文旅产业的改变远不止于带货。现在很多景区都成立了专门的直播部门,黄山风景区就有个二十多人的团队,每天轮班直播不同时段的风景。最绝的是他们的”云守松”直播——对准那棵著名的迎客松,24小时不间断。有网友说,加班到深夜时打开这个直播,看着月光下的松树轮廓,莫名感到治愈。这种内容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旅游宣传,变成了一种情感陪伴。
不过,热闹背后也有隐忧。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某个地方可能因为一个爆款视频突然成为网红,但如果没有完善的接待能力,很快就会因为游客体验差而”翻车”。云南有个古村落就是典型例子,突然涌入的游客让当地垃圾处理系统崩溃,最后不得不限流。所以现在聪明的文旅从业者不再单纯追求流量,而是思考怎么把”流量”变成”留量”。比如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除了短视频营销,更注重线下体验的细节,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
这场由手机镜头引发的文旅变革才刚刚开始。从老字号的复兴到新农村的发现,从风景的展示到文化的传承,直播正在重新定义”旅游”这件事。下次当你看到一个山村孩子在直播自家果园,或是一位非遗传承人在镜头前展示绝活时,别忘了,这不仅仅是场表演,更是一个产业悄然转型的缩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槽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oodiancao.com/3605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