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一代》贾樟柯作品 意大利4.17上映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贾樟柯新作《风流一代》登陆意大利,赵涛这张脸又让人挪不开眼
看到《风流一代》那张意大利版海报的时候,我盯着赵涛那张脸看了好久。海报上巧巧(赵涛饰)年轻时的脸庞就这么直愣愣地怼在你面前,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特别贾樟柯。4月17日这片子就要在意大利上映了,听说3月31日罗马还有个超前点映,贾樟柯本人会去跟观众唠嗑,主持人是意大利名导南尼·莫莱蒂,连《还有明天》的导演宝拉·柯特莱西都来站台。这阵仗,感觉老贾在欧洲文艺圈的人缘是真不错。
说到《风流一代》,这片子跟了巧巧21年,从千禧年拍到今天。你想想,21年啊,够一个婴儿长成社会青年了。赵涛在片子里从青涩演到成熟,光是看预告片里她眼神的变化就够揪心的。老贾这次还是盯着那些被时代洪流卷着走的小人物,特别是女性怎么在变革里找自己的位置。我看过点映的影迷说,有场戏是巧巧站在拆迁工地前发呆,背后是轰隆隆的挖掘机,那个画面特别有味道——既是个人的迷茫,又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票房这块儿也挺有意思。《风流一代》国内刚过千万,而同期的《还有明天》已经4221.7万了。不过后者在意大利可是除本土外最卖座的,发行方还是贾樟柯自己搞的”浪漫电影发行科”。我猜老贾可能压根不在乎票房数字,他那些镜头里晃动的城中村、卡拉OK厅的霓虹灯、火车站前的人流,本来就不是冲着商业大片的路子去的。但你说怪不怪,越是这种”不讨好”的拍法,在欧洲越吃香。
记得超前点映那天,南尼·莫莱蒂问贾樟柯为什么总拍山西,老贾说了段特别实在的话:”就像你拍罗马街角的咖啡店一样,我熟悉那儿每块砖的温度。”这话听着矫情,但你看电影里巧巧在小县城录像厅打工的段落,那种带着油烟味的真实感,确实不是靠想象能编出来的。有场戏是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那天,巧巧蹲在杂货店门口的小电视机前,一边嗑瓜子一边抹眼泪,背景音是邻居家的麻将声。这种细节堆出来的时代感,比什么宏大叙事都有劲。
宝拉·柯特莱西在映后聊到,她最喜欢巧巧在服装批发市场讨价还价的戏。三十多岁的女人,扯着嗓子和摊主为了五块钱较劲,转头接到女儿班主任电话马上切换成轻声细语。赵涛演这种市井女人的层次感绝了——粗粝里带着柔软,算计里藏着温情。听说为了拍批发市场清晨抢货的镜头,剧组真的凌晨三点去蹲点,拍到第七天才有想要的那种”困倦中透着狠劲”的状态。
这片子的英文名叫”Caught by the Tides”,翻译过来是”被潮水裹挟”。特别贴切,你看巧巧的人生轨迹:下岗潮时在国营商店当售货员、非典时期倒腾口罩、电商兴起后开网店…每个选择都像是被时代推着走,但细品又能看见她偷偷较劲的那股劲儿。有场戏是她半夜在出租屋阳台上抽烟,楼下夜市的光打在她半边脸上,手机里放着《潇洒走一回》。就这一个镜头,把千禧年后那代人的迷茫与洒脱全拍出来了。
我特别好奇意大利观众会怎么理解这些中国特色的时代印记。毕竟他们看《还有明天》能共鸣,是因为养老危机全球都有。但《风流一代》里那些下岗再就业、城中村拆迁、小镇青年北漂的故事,隔着文化差异会不会变成”异域奇观”?不过从点映现场来看,有个意大利老太太红着眼眶说:”虽然听不懂山西话,但看她给女儿梳头时颤抖的手,我想起了自己母亲。”可能这就是老贾厉害的地方——他拍的是具体的人和地方,但情绪总能穿透地域。
现在想想,从《站台》到《江湖儿女》再到这部,贾樟柯和赵涛这对夫妻档简直成了中国社会变迁的活档案。这次《风流一代》里据说还有段巧巧在直播带货的长镜头,赵涛对着手机屏幕”老铁666″的样子,既荒诞又心酸。时代变得太快了,但老贾镜头下那些小人物的挣扎与韧性,倒成了最恒久的东西。等4月17日意大利正式上映后,估计又要在海外电影节掀起一阵”中国现实主义”的讨论热潮。不过对普通观众来说,可能就像片中那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巧巧总爱买的橘子,剥开辛辣的外皮,里头是一瓣瓣酸中带甜的生活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