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观影交流:导演主创共话观众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北京大学生遇上西藏草原:那些《援藏日记》里没说透的震撼
3月13日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初春的寒意,但《援藏日记》的放映厅里却暖意融融。我注意到前排几位戴着传统银饰的藏族姑娘在片头音乐响起时就红了眼眶——后来才知道,她们是中国戏曲学院的学生,专门为这部电影请了假。当银幕上出现男主角韩松第一次看到雪山时震撼的特写镜头,整个影厅响起一片轻轻的抽气声,有个戴眼镜的男生甚至下意识扶了扶镜框,好像这样能看得更清楚些。
导演陈中阳把西藏拍得太鲜活了。韩松初到牧区时被高原反应折磨得嘴唇发紫的细节,帐篷里酥油茶冒着热气的特写,还有半夜被狼群包围时手电筒光束在雪地上颤抖的轨迹…这些画面真实得仿佛能闻到牦牛粪火的味道。最绝的是那场暴风雪中的家访戏,韩松深一脚浅一脚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跋涉,围巾上结满冰碴的特写让后排两位曾经支教过的老师突然攥紧了彼此的手——后来交流时她们说,这个镜头让她们想起了当年去牧民家补课的经历。
范家其饰演的韩松有个特别戳人的细节。当他第一次成功用藏语叫出”扎西德勒”时,银幕上他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但眼里闪着泪光。这个微表情让现场好几个藏族观众突然鼓起掌来。后来交流环节,演过十几年藏戏的旺堆老人特意用汉语说:”这个娃娃演出了我们看见汉族朋友说藏语时的心情,就像看见春天的第一只羔羊那么欢喜。”
互动环节比想象中热烈得多。当那群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捧着哈达走向主创时,有个穿绛红色藏袍的姑娘突然用藏语唱起了牧歌,歌声一起,现场好几个藏族观众不约而同跟着哼唱起来。更意外的是制片人刘海洋居然能用流利的藏语回应,后来才知道他为了这部电影在西藏住了整整两年。最动人的是最后的锅庄舞环节,原本只是主创和藏族学生的表演,结果现场观众一个接一个自发加入,最后连保洁阿姨都跟着节奏轻轻摇摆——这种突如其来的欢乐,倒是很符合电影里那句台词:”在西藏,再严肃的事跳着舞就能解决。”
王海祥饰演的老支书有句台词让我印象特别深:”我们这儿的孩子们,看见老师比看见亲爹妈还亲。”这句话说完,我注意到前排有个穿羌族服饰的大姐突然开始抹眼泪。散场后聊起来才知道,她就是从汶川地震灾区支教出来的老师,”电影里孩子们用冻红的小手给老师捂暖水瓶的镜头,跟我当年收到的第一份教师节礼物一模一样”。说着她掏出手机给我看照片——一个掉漆的暖水瓶,瓶身上用红漆歪歪扭扭写着”老师保重”。
陈中阳导演在交流时说漏嘴的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原来电影里韩松和狼群对峙的那场戏是真拍——剧组真的在拍摄地遇到了狼,当时摄影师一边发抖一边坚持拍摄,结果意外捕捉到了范家其最真实的恐惧表情。这个幕后故事让现场响起一片善意的笑声,但笑着笑着很多人又沉默了,可能都想起了电影里那些支教老师要面对的,远不止是狼群这样的可见危险。
散场时听见两个大学生模样的观众在争论。一个说:”要是我去支教肯定坚持不下来”,另一个指着海报反问:”那要是你也遇到像电影里那样的孩子呢?就是那个为了学写字,在雪地上用手指练到出血的卓玛…”这话让我想起主演范家其分享的拍摄经历——有场夜戏他穿着单薄的衣服在零下二十度的室外拍了七遍,最后冻得说不出台词,是当地牧民把他裹在羊皮袄里暖过来的。”那时候突然就懂了,为什么那些支教老师宁愿自己挨冻,也要把厚衣服留给学生。”他说这话时,台下好几个观众悄悄掏出了纸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