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资源下载链接百度网盘国语版高清版(BD720P/3.9G-MKV)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当运河的水流过我们的青春
电视里正放着《北上》的最新一集,运河边的老槐树下,几个年轻人围着一台老式录音机,磁带里传来崔健的《一无所有》。我妈突然放下手里的毛线活,说这场景和她年轻时一模一样。我这才意识到,年代剧早就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回忆录了。
《北上》里那些运河儿女的故事特别戳人。开小饭馆的老周家,闺女非要跟着货船跑运输,老爷子气得摔了茶壶;隔壁做木匠的张家,儿子考上大学却没钱交学费,全胡同凑份子的场景看得人鼻子发酸。最绝的是拍运河枯水期那段,镜头扫过搁浅的货船,船帮上还留着”安全生产”的褪色标语,比什么宏大叙事都有力量。
不过要说催泪弹,还得数《六姊妹》。何家老太太给六个孙女缝百家被那场戏,一针一线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粗布,弹幕里全是”我奶奶也有这样一床被子”。但看到三姐为了供弟弟妹妹读书,偷偷把录取通知书烧了的时候,年轻观众不买账了,弹幕里炸出一片”又是牺牲女性”的吐槽。这剧的矛盾特别真实——老一辈看得抹眼泪,年轻人气得摔遥控器。
我表妹00后,居然疯狂安利我《树下有片红房子》。她说里面”全员单箭头”的暗恋太真实了,就像她高中时给学长课桌里塞匿名信的翻版。那个总穿着宽大校服的女生,每天绕路就为经过篮球场看男生打球,被闺蜜戳穿还嘴硬说”顺路”,弹幕里飘过满屏的”世令我”。这些千禧年初的青春细节,连蓝牙耳机都要分着听的暧昧,可比我们这代人看《渴望》时的代入感强多了。
不过年代剧现在也面临尴尬。《北上》原著党骂编剧把运河历史改成了爱情流水账,把货运码头恩怨简化成了”三角恋”。我二叔是老船工,看了两集就说:”我们那会儿哪有这么多闲工夫谈情说爱,天天就琢磨怎么多拉两吨货。”但制片方也委屈——不加点感情戏,年轻人根本不点开看。
记得《六姊妹》里有个神来之笔。下岗潮那段,镜头扫过何家饭桌,连续七天都是白菜炖粉条,直到第八天出现一盘腊肉,几个姊妹却互相推让。这种细节比喊口号式的”国企改革”更有穿透力。现在的问题是,太多年代剧在学这种”白菜炖粉条”,却炖不出当年的味道。就像我姥姥说的:”现在的苦情戏啊,眼泪都是眼药水,我们那会儿哭都不用洋葱熏。”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以前年代剧的观众是跟着剧情回忆青春,现在反而是剧情在帮年轻人理解父母的青春。《树下有片红房子》里男生偷攒半年零花钱给女生买CD机,结果发现人家早用上了MP3,这条弹幕获得最高赞:”终于知道我爸为什么总说我们这代人不懂珍惜。”
说到底,好的年代剧应该像运河的水,既能照见父辈年轻时的倒影,又能载着我们这代人的小船继续向前。只是现在很多剧要么沉在河底挖淤泥,要么漂在水面拍浪花,难得有能贯通时代的。下次回家我得问问爸妈,他们看《北上》时,到底是被运河故事打动,还是透过运河看到了自己的年轻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