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日记》主创讲述:支教故事的真实与感动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 那块砸中导演车玻璃的石头,意外成就了《援藏日记》中最动人的表演
3月13日的北京,空气中还带着初春的寒意,但《援藏日记》的特别观影活动现场却暖意融融。导演陈中阳带着主演范家其、王海祥,还有摄影指导赵剑桥、制片人刘海洋一起亮相。当灯光暗下,银幕上出现皑皑雪山和飘扬的经幡时,观众席间传来轻轻的抽泣声——这部讲述北京大学生韩松援藏支教故事的电影,用最质朴的方式击中了每个人的心。
陈中阳说起创作初衷时眼睛发亮:”你们知道吗?在甘南采风时,我遇到一个支教老师,他告诉我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照亮。这句话让我当场就决定要拍这个故事。”为了寻找最真实的素材,他带着团队跑遍了甘南、黄南和甘孜,把遇到的真实案例都揉进了剧本里。最特别的是,电影里那些藏族学生角色,全是当地的孩子演的。”开机前我让他们写日记,结果有个孩子写道导演叔叔说演戏要真哭,可我哭不出来怎么办,这种纯粹太珍贵了。”
说起选角,范家其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他饰演的支教老师韩松,原本是个让他摸不着头脑的角色。”进组前我怎么都找不到感觉,直到有天在藏区,我随手扔了块石头,结果哐当一声把导演的车玻璃砸了。”范家其笑着比划,”当时陈导摇下车窗说了句这不就是韩松那股愣劲儿吗,我瞬间就开窍了。”在电影里,观众能看到这个城市大学生如何笨拙地适应高原生活,又是怎样被孩子们用糌粑糊了一脸后,终于卸下心防。
而王海祥面临的挑战更大——一个汉族演员要演藏族青年格桑朗措。为了说好藏语台词,他把自己关在屋里看了三个月藏语电影,还专门找了藏族小朋友教他”藏普”(藏族口音的普通话)。”最绝的是有次在片场,几个牧民过来用藏语跟我聊天,说了半天才发现我不是藏族人。”电影里格桑朗措守护学校的执着,正是来自王海祥在采风时遇到的真实人物——那个为了让学生能读书,每天骑马两小时接送孩子的藏族青年。
摄影指导赵剑桥说起拍摄经历就停不下来:”你们看到韩松在暴风雪里找学生的镜头了吗?那天零下二十度,机器都冻罢工了。范家其裹着军大衣直哆嗦,可一开拍立刻进入状态,鼻涕结冰了都没喊停。”这种较真劲儿贯穿全片,无论是孩子们在简陋教室里晨读的画面,还是韩松熬夜批改作业时油灯摇曳的光影,都真实得像是从生活中直接截取的片段。
映后互动环节出现了最动人的一幕。中国戏曲学院的藏族学生代表捧着哈达走上台,为主创们一一献上。当悠扬的藏族民歌响起,全场观众自发打起节拍,几个藏族孩子拉着主创跳起了锅庄舞。有观众红着眼睛说:”我姑姑就是援藏教师,电影里韩松给孩子们剪指甲的细节,和她当年一模一样。”
3月20日这部电影将在人民院线全国公映,但陈中阳已经在筹划导演剪辑版了:”素材太多了,光是孩子们即兴发挥的精彩片段就够剪三小时。说不定以后还能做成剧集——你们看到彩蛋里那个总往镜头前凑的小胖子了吗?他可有故事了。”说这话时,他摸出手机展示相册里穿着藏袍的孩子们,照片上的笑脸和电影里一样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