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之风:传承之路

《李小龙》之风:传承之路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n5xxv6t7ry6aRL5xT4Y644m

近日,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关于向佐掌掴李小龙cos爱好者的新闻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令人猝不及防,也让许多人心绪难平。联想到此前李小龙专题的种种波折,似乎有必要将那些未了的伏笔一一梳理。
李小龙专题历经近二十期的反复打磨,却始终未能完美收官,其中还夹杂着一些创作上的分歧。我倾向于在文章中巧妙融入梗点与考据,比如在《猛龙过江》篇末尾提到的那个大鳄项目《韩先生的岛》,原本计划在后续篇章中揭晓谜底,但编辑李老湿却出于读者搜索便利性的考虑,进行了强行纠偏。类似的情况还有《死亡游戏》原名《冷面虎》的改动。而这次向佐事件,更是将李小龙的诸多往事再度拉回公众视野。向佐由丁佩抚养长大,是否因此对李小龙有特殊情感?这无从得知。但江湖传闻,向佐曾师从李小龙的正牌弟子,菲律宾棍王伊鲁山度学习功夫。不过,这些传闻似乎并未得到确凿证据的支撑,因为网络上的信息大多指向向佐的师父是李连杰。这一梗点原本计划在探讨甄子丹的《精武门》和李连杰的《精武英雄》时展开,却也未能如愿。
《李小龙》之风:传承之路-1
谈及《死亡游戏》的地位,以及那些被称为“李小龙剥削电影”的作品,我们不得不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电影市场。李小龙于1973年逝世,他的离世对武打片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魏君子在电影《龙虎武师》中采访的老师傅提到,武打片似乎一夜之间陷入了低谷。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当时,香港乃至整个东南亚电影市场涌现了大量“李小龙剥削电影”,试图分一杯羹。然而,这些电影大多粗制滥造,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这才是武打动作片市场断崖式下跌的真正原因。
在这些电影中,1973年上映的朱牧导演、陈元龙主演的《广东小老虎》票房惨淡,而陈元龙的师兄朱元龙(即洪金宝)的《肥龙过江》却票房大卖,于1978年上映,与《死亡游戏》同年。当时,“功夫片”这一片种尚未完全成型,李小龙虽然开创了一个方向,但尚未落地生根。他的最大贡献并非仅仅拓展了这个方向,更重要的是,他让原本在片场不入流的武师角色也能独挑大梁,成为影片的亮点。
刘家良与唐佳在1965年便已在长城公司出品的《云海玉弓缘》中担任武术指导而成名,后来被邵逸夫挖走,拜入张彻门下。在张彻的提携下,两人在邵氏片场风生水起,掌控着武侠片的动作演员和龙虎武师的业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命运却发生了不同的转折。刘家良积极寻求突破,而唐佳则安于现状。最终,两人分道扬镳,刘家良跟随张彻去了长弓,但张彻并未如他所愿捧他做导演。
李小龙的成功,让张彻和邵逸夫都意识到了武师独挑大梁的可能性。1975年,两部奠定功夫片这一细分片种的电影依次上映:张彻导演、刘家良武术指导的《洪拳小子》,以及刘家良独立执导的《神打》。这两部电影真正夯实了功夫片的基础,使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片种从天而降。
《洪拳小子》由张彻主导,他构建了功夫片应有的基本架构,如以功夫而非人物为主,展示功夫的技能招式和杀伤特点等。同时,他改进了传统的主角落难报仇模式,加入了成长曲线和奇形怪状的隐士高人师父,为功夫片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模式的成功,在1978年成龙成名的《蛇形刁手》和《醉拳》中得到了验证。
而《神打》的意义则在于证明了龙虎武师虽没文化,但同样能拍出优秀的功夫片。刘家良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在邵氏的支持下,拍出了这部出道即巅峰的作品。他的成功,打破了张彻对武师能力的质疑,也证明了武术指导同样可以胜任导演的角色。
回顾李小龙的《猛龙过江》,由于凑不齐武人班底,在武打上只重造型,缺少套招对打,导致全片一招秒洋鬼子,虐菜虐到尾。但李小龙在剧本、摄影、场面调度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出色的导演才能。张彻曾认为武人没文化,不能做导演,但刘家良等人的成功证明了他的担忧是多余的。
至于《死亡游戏》,李老湿对其评价不高,认为其中只有11分钟李小龙主演的戏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死亡游戏》中李小龙的黄色连体裤造型,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李小龙粉丝心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这一造型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杀死比尔》和王晶的《城市猎人》中都有出现,足见其影响力之深。因此,《死亡游戏》的地位并不应被简单否定。
在李小龙逝世后的五年间,香港电影市场涌现了大量李小龙剥削电影,这些电影在塑造和剥削李小龙形象的同时,也为功夫片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迟到1978年才诞生的《死亡游戏》,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拨乱反正的意味。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那些乱七八糟的“龙”,以及它们对功夫片发展的影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槽电影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oodiancao.com/2805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返回顶部